中國平安的自我救贖

2022-04-11 10:23:34     來源:     編輯:bj001    

中國平安(601318.SH)被低估了嗎?

這個從去年至今頻繁被人提及的問題,似乎很難有一個準確的答案。

中國平安今年3月17日披露的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公司內含價值為1.396萬億元,從估值角度看,對應當前的PEV為0.65,按歷史來說,平安的PEV低于1就算是低估了。(注:一般情況下,保險公司會用“PEV”指標進行估值,PEV=企業市值/內含價值)

從業績看,2021年中國平安實現營收1.18萬億元、歸母凈利潤1016億元,分別同比下降3.1%和29%,低于市場預期。與此同時,部分券商指出:受新冠疫情反復、客戶購買力減弱、代理人數量脫落等因素影響,平安的新業務價值增長可能將繼續承壓。

在年報業績發布會上,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及首席財務官姚波表示,過去一年受外部環境波動及壽險周期性等因素影響,中國平安股價確實存在低估情況,“希望市場給予耐心和時間”。

而在資本市場,機構與散戶似有分歧:過去一年多時間,伴隨著中國平安股價腰斬,總市值縮水9000多億元,多只公募基金將平安踢出前十大重倉股;但平安的股東數量,卻從2020年年底的70.05萬,飆升至2022年Q1的120多萬。

截至4月8日收盤,中國平安股價仍未突破50元,這是價值低估還是“名副其實”?平安業績滑坡,是改革必須經歷的陣痛,還是基本面邏輯徹底惡化?我們或許可以通過平安最新的財報來窺探一二。

改革“陣痛”難去

中國平安是國內少有的擁有金融全牌照的公司,其業務涉及金融行業的方方面面——保險、銀行、證券、信托等。其中保險業務收入占比高達58.38%(2021年),可以說,保險是平安的“命門”。但過去一年里,平安的保險業務卻面臨著諸多挑戰。

保險板塊主要分為財產保險業務、壽險及健康險業務。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平安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608.43億元,同比下降4.64%。其中,營收占比為23.42%的財產保險和占比超過56%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細分來看,2021年中國平安的財產保險原保費收入同比下滑5.5%至2700.4億元。其中,占比接近70%的車險業務同比下滑3.7%至1888.4億元,主要是受車險綜合改革、市場競爭、河南特大暴雨災害等因素影響;非機動車輛保險保費同比下滑19.4%至585.9億元,主要受保證險、責任險拖累以及上年基數影響;而意外與健康險表現相對亮眼,保費收入同比增加32.6%至226.2億元,不過整體增速與2019年的36.40%及2018年的44.55%相比,還是明顯收窄。

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方面,2021年中國平安實現原保費收入4903億元,同比下降4.1%。由于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客戶的續期保費,將這一部分扣除才能真正體現公司的業務增長情況。在保險行業中,一般會用“新業務價值”這個指標來衡量由新業務活動為股東所創造的價值,即新業務未來每期利潤的貼現值。

2021年,中國平安的壽險及健康險的新業務價值為378.98億元,同比下降23.6%。若不考慮假設調整影響,新業務價值同比下降18.6%。換句話說,公司去年開拓的新業務變少了,而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方面,隨著近兩年經濟下行,居民收入預期不確定性增加,客戶對保險等可選消費產品的消費意愿受到壓制。平安在財報中也提及到,“受新冠肺炎疫情反復的影響,客戶需求變化,消費趨于謹慎,重疾險產品銷售難度提升”。

另一方面,是代理人數量下滑嚴重。2021年平安個人壽險代理人數量為60.03萬人,同比減少 41.4%;此外代理人人均新業務價值、活動率以及人均月收入等指標,均有所下滑。

這并不是偶然因素。財熵注意到,中國平安代理人規模的拐點,早在2019年就出現了,對應的正是平安開啟全面數據化轉型,實施“渠道+產品”改革的節點。而此次壽險改革的背景,源于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平安意識到,過去依賴“人海戰術”增加業績的傳統壽險模式已難以為繼,需要及時優化隊伍結構。

彼時,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給這場壽險改革定下的期限是:3年。

“沒有一場變革是在風平浪靜中完成的”——2013年,中國平安大力探索互聯網金融時,馬明哲曾在當年的公司年報中如是說。而這句話正是當下之景。在新冠疫情和監管趨嚴的大背景下,客戶購買力減弱,保險代理人的展業難度增大,大量代理人主動或被動脫落,對業績構成壓制,甚至引發了“戴維斯雙殺”——

改革初期,即2019年Q4,平安的凈利潤增速及扣非凈利潤增速均大幅下滑超29%,其股價也是在那時見到了階段性頂點。隨著代表壽險未來盈利能力的新業務價值增速連續兩年出現負增長,公司的經營業績也遲遲未能改善,投資者對平安的信心開始產生動搖,公司股價在2020年下半年創出新高后掉頭回落,并在50元左右徘徊了半年之久。

申銀萬國研究所市場研究總監兼首席分析師桂浩明告訴財熵,受疫情與經濟發展放緩影響,保險的展業難度加大,老百姓的投保意愿也會有所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繼續維持大量的保險人員模式會比較好”。他同時表示,平安的壽險戰略調整,會在初期影響效益,但現在網絡保險手段也越來越多,反過來也可能會增加其客戶量。

如今,中國平安的壽險改革已經過去兩年多時間,其成效到底幾何?

從渠道端看,代理人渠道改革的效果是“雙面”的:一邊是數量下滑對業務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一邊是“質量改進,產能有所提升”——2021年代理人人均首年保費同比增長超22%。但除了代理人渠道外,銀保渠道和電銷、互聯網及其他渠道的改革效果似乎也不甚樂觀,前者2021年新業務價值增速僅有0.6%,相比2020年的56%明顯收窄,而后者的續期業務則有所下滑。

在產品改革方面,平安壽險依托集團醫療健康生態圈,著力發展“保險+健康管理”、“保險+居家養老”和“保險+高端養老”的服務模式。平安內部人士告訴財熵,這種是所謂的增值服務,即購買平安的相關保險產品,可以“免費”享受醫療健康、康養服務等。

但財熵注意到,這種服務模式的差異化優勢并不明顯。近些年,隨著行業競爭壓力加大,各險企都開始加大對“保險+醫療+養老”的布局力度。而在這一領域,泰康人壽、前海人壽等早已走在前列。

整體來看,中國平安的壽險改革仍是任重而道遠。

“地產大王”深受質疑

中國平安的業務龐大而復雜,在保險界,它是當之無愧的龍頭,而在另外一個重要的領域——房地產,它也是重量級的一員。

一直以來,金融與房地產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近年來險企紛紛發力不動產領域,有部分投資者甚至將保險股與地產股劃上了等號。但二者之間的地位并不平等。以中國平安為例,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保險資金投資組合中,不動產投資余額為2161.38億元,在總投資資產中僅占比5.5%。

而在房地產領域,中國平安卻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據財熵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年末,平安直接或間接持股超過10家房地產企業。碧桂園(02007.HK)、中國金茂(00817.HK)、旭輝控股(00884.HK)等知名地產巨頭的前十大股東榜上,都有平安的身影。

2018-2019年,中國平安通過旗下平安人壽斥資近200億入股地產巨頭華夏幸福(600340.SH),成為其投資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也可以說是最大的“污點”——2021年2月華夏幸福“債務雷”引爆,位列第二大股東的平安深受其害。

在中國平安的2021年年報中,有一組數據十分扎眼:2021年,中國平安對華夏幸福進行減值計提、估值調整及權益法損益調整金額合計432億元,其中股權類159億元,債權類273億元,對凈利潤影響金額達243億元。

與中國平安的龐大體量相比,這筆投資虧損似乎并不能構不成什么威脅。但透過華夏幸福,市場看到了平安在地產投資上的“不尋常舉動”,由此也引發了對平安投資能力的質疑。

就在華夏幸福爆雷不久后,2021年6月,平安人壽豪擲330億元,接手了凱德集團旗下6家來福士廣場的部分股權。這一行為令許多投資者感到不解。要知道,近年來因為宏觀政策和市場環境的變化,地產公司普遍遭遇業績與股價雙殺,不少險資也在逐漸撤離地產投資。但中國平安卻選擇“逆流而上”。

財熵梳理發現,2021年中國平安投資性房地產規模大增445.36億元,增幅高達77.9%。

針對外界的質疑,中國平安的回應是基于保險資金的特殊性考慮,“平安壽險的負債端久期長規模大,如此大規模的長期資金,在市場上尋找可匹配、風險可控、收益穩定、穿越周期的資產并不容易”。公司相關負責人同時強調:不動產組合過去為平安保險資金貢獻了穩定的投資收益,每年貢獻10%的凈投資收益,即使是在去年疫情的情況下,不動產存量組合的投資回報率仍在5%以上。

但部分市場人士則對此表示擔憂。桂浩明告訴財熵,中國平安過去有一部分利潤來自于房地產信托等不動產投資,但在“三條紅線”出來以后,房地產的投資安全性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對中國平安的發展也造成了一定影響。尤其是去年被卷入了部分地產公司的風險當中,對公司業績和股價都造成了負面沖擊,“相關問題恐怕還沒有得到完全解決,平安是否足額計提了壞賬準備,市場仍有不同的看法”

桂浩明同時強調,不僅是中國平安,其他的公司也有類似的情況。

大手筆分紅意欲何為?

盡管中國平安最新交出的這份成績單并不完美,但其年報中也不乏亮點,尤其是在營收、凈利潤雙雙下滑的背景下,公司仍實施大手筆分紅。

年報顯示,中國平安向股東派發全年股息每股現金人民幣2.38元,同比增長8.2%;全年合計分紅約432億元,過去5年的現金分紅總額年復合增長率達25.8%。此外,據平安披露,公司擬使用自有資金50-100億元進行股份回購。截至2021年年末,公司已累計回購股票金額達39億元。

這并非中國平安第一次啟動大額回購計劃。2018年10月29日,平安曾拋出一份“擬回購最多不超過10%的總股本”的方案,根據測算,該回購金額最高可達千億元。不過實際方案最終落地時,回購上限縮小了10倍左右。

而回溯彼時中國平安拋出回購計劃的時間背景,幾乎與當下的情形如出一轍。

2018年股市大幅調整,哀鴻遍野,中國平安股價從當年1月最高點的81.28元下跌至7月的低點54.33元,最大回撤超過33%;而過去一年多時間里,A股市場同樣低迷,平安股價從最高點92.34元下跌到最低42.33元,最大跌幅超過50%。

不過此前的中國平安尚未開啟壽險改革,新冠疫情尚未來襲,公司業績表現還算優異,機構資金對平安仍頗為重視——截至2018年年底,平安曾連續5年蟬聯公募基金第一大重倉股。

但今時不同往日,隨著近年來保險行業邏輯生變,保險公司資產及負債兩端普遍有顯著承壓。而中國平安作為保險業龍頭,在資本市場明顯遇冷。

從持倉結構看,持有中國平安的機構投資數量在2020年年底達到巔峰,為2037家。隨后伴隨股價下跌,機構資金逐步退場,2021年Q3時最低曾降至357家。盡管2021年Q4回升至811家,但此時公募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中,早已沒有了平安的身影。

此外,從北向資金的持股情況看,外資似乎對中國平安的信心仍未恢復。

或許是為了提振公司股價,向市場傳遞信心,中國平安曾在2021年4月左右啟動了“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和“長期服務計劃”,兩項計劃共購得公司A股股票6653萬股,成交金額合計人民幣約48.54億元(含費用),購股資金來源于員工的合法收入、業績獎金額度以及應付薪酬額度。

這算是一種變相的“增持方式”。不過從結果來看,提振效果不甚理想,此后公司股價仍跌跌不休。財熵注意到,若按當時成交均價73元/股計算,截至今年4月8日,中國平安通過員工收入增持公司股票的這筆交易,至少損失了15.8億元。

值得玩味的是,時隔近一年之后,中國平安再次“故技重施”:公司通過“2022年度核心人員持股計劃”和“2022年度長期服務計劃”,在2022年3月18日至3月25日期間連續抄底公司A股股票,累計購股金額約50.34億元,購股資金同樣來自員工的應付薪酬和業績獎金額度。

在連續拋出“高分紅+回購+增持”這套組合拳后,中國平安股價從3月16日到4月8日已反彈超15%,距離50元的股價僅一步之遙,但距離其重回巔峰狀態,似乎仍“道阻且長”。

內容來源: 財熵

作者:吳楠

 

關鍵詞: 中國平安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最近更新
最近更新
v 中國平安的自我救贖 2022-04-11
v 負債重壓 雅居樂恐難再“樂” 2022-04-11
v 獐子島后繼有人,未名醫藥人參要冬眠 2022-04-11
v 第三次被中止IPO審核的土巴兔:毛利率高,凈利潤率低 2022-04-07
v 新網銀行艱難走出美利車事件陰影:去年凈賺9.2億,董監高砍薪一半 2022-04-07
v 喜馬拉雅,4年虧掉5個荔枝 2022-04-07
v 快手仍存危機 程一笑負重前行 2022-04-07
v Q1預期汽車交付量掉隊!2021再虧40億,連虧六年蔚來未來何解? 2022-04-07
v 網紅不紅,綠茶餐廳IPO三度折戟港交所 2022-04-07
v 零跑汽車遞交港股IPO 質量投訴不斷上市不被看好 2022-04-07
v 一邊上光榮榜一邊舉報維權,龍頭民企的尷尬如何化解? 2022-04-06
v 捷邦科技增收不增利 股權代持疑云待解 2022-04-01
v “老人頭”慕思床墊的IPO之路穩不穩? 2022-04-01
v 華寶新能信息披露有遺漏 產品質量惹人憂 2022-04-01
v 上市首年凈利潤下滑,藍月亮能靠洗衣液“啃老”嗎? 2022-04-01
v 盛京銀行2021年業績再降:不良率持續攀升,遠高于均值,罰單不斷 2022-04-01
v 盈利下滑,順豐2021年資產負債率上升4.41個百分點 2022-04-01
v 虧損加大、服務縮水,小鵬“飄了”? 2022-04-01
v 太保財險因提供虛假報表被罰,去年第四季度投訴量位居同業第三 2022-04-01
v 廣州農商行在巡察“回頭看”中被點名,內控機制缺失開年被罰690萬 2022-04-01
v 連續兩年不分紅,“鐵公雞”鄭州銀行惹眾怒 2022-04-01
v 蔚來“不敢”漲價背后:銷量掉隊,高端車賣不動 2022-04-01
v 炒股虧了近20億?被割“韭菜”的云南白藥,又想押注暴利的醫美? 2022-03-31
v 討薪風波后再遇股權凍結 千億卓爾系怎么了? 2022-03-31
v “閩系老牌房企”1600億負債壓頂,延發財報換審計被降級 2022-03-31
v 聯合化學 關聯方同業競爭疑慮待解 向實控人丈夫家族采購9800萬 2022-03-31
v 廣告砸出普瑞眼科,去年業績下降14% 2022-03-31
v 福元醫藥實控人曾陷“蔣永舟受賄案”,信息披露真實性存疑 2022-03-31
v 快手去年虧了188億,開始精打細算過日子 2022-03-30
v 要利潤沒利潤,要銷量沒銷量,北汽新能源還剩下啥? 2022-03-30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