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加食品實控人成“老賴”,加加食品成也楊振,敗也楊振?

2022-04-15 09:41:22     來源:     編輯:bj001    

4月8日,加加食品(SZ:002650)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楊振、肖賽平(楊振之配偶)、楊子江(楊振之子)、以及公司監事會主席蔣小紅因合同糾紛,被銀川市金鳳區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

有意思的是,加加食品的公告表示,公司董事會在此之前沒有收到相關人員任何形式的通知。

董事會是通過中國裁判文書網查詢才獲知的,上述四人所涉案件為寧夏國有資產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與寧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寧夏沃野肥業有限公司等合同糾紛,執行標的金額為 8298656 元。

從這個角度看,這似乎是一起公司實控人實力“坑”公司的典型案例。

所以即使如此,加加食品表示,公司實際控制人以及監事會主席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為寧夏可可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擔保而產生連帶清償責任,并非個人直接債務。上述人員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可能對公司形象有負面影響,但暫時未對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產生實質性影響。

雖然常說個人行為不影響公司經營,但楊振、楊子江、肖賽平分別為公司第二、三、四大股東,而加加食品的第一大股東湖南卓越投資有限公司仍是由上述三人控股,可以說楊振一家三口的一舉一動在某種程度上就決定著加加食品的未來。

成也楊振,敗也楊振?

事實上,拋開楊振一家擁有著加加食品較高的股權份額不談,作為創始人的楊振對加加食品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1996年,楊振一手創辦的加加醬油廠在湖南寧鄉正式成立。而彼時的加加醬油靠著高端化的市場定位、獨特的產品設計以及各種大手筆的廣告推廣,迅速地打開了全國市場,并由此奠定了楊振“醬油大王”市場地位。

2012年1月,楊振攜加加食品登上A股市場,成為中國醬油第一股。而在上市當年加加食品的營收為16.57億元,凈利潤為1.76億元,這個成績在當時的國內調味品企業中可謂是獨占鰲頭。

楊振選擇把兒子楊子江相繼扶到了副董事長、董事、總經理助理的席位上,妻子肖賽平擔任董事,正式開啟了加加食品的楊振家族管理時代。

本以為上市之后,加加食品會迎來更大的輝煌,但事與愿違。

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2018年,加加的營收分別為16.57億元、16.78億元、16.85億元、17.55億元、18.87億元、18.91億元和17.8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6%、1.30%、0.40%、4.17%、7.50%、0.24%、-5.44%。

雖然在2019年,加加食品業績出現回暖。全年實現營收20.40億元,同比增長14.05%。但好景不長,2020年加加食品實現營收20.73億元,同比增長僅為1.63%;而到了2021年,其年度業績預告顯示,加加食品遭遇了營收和凈利潤雙下滑的增長困境。

對于加加食品近年來的頹勢,2020年12月23日,在一次機構調研活動中楊振曾坦言道“企業上市后發展緩慢,主要是因為2013年以來我個人投資套進去了,然后惡性循環,不斷地搞投資,沒有聚焦主業,所以錯過了發展時機,這個我責無旁貸。”

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看,加加食品現在的增長滯緩確實與楊振的諸多“騷操作”有關。

如此前加加食品被戴帽為“ST加加”,就與楊振及其實際控制的卓越投資有關。2019年11月,突然有消息稱加加食品控股股東和優選資本簽署合約設立深圳景鑫投資中心,承諾為優選資本在此項目中產生的費用承擔連帶責任保證。

而與今天楊振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事件頗為相似的是,加加食品表示并不知情,公司沒有相關文件和用章記錄。

隨后,加加食品讓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去核查,而核查的結果是加加食品的控股股東卓越投資瞞著加加食品私下與優選資本簽署了相關協議。據天眼查APP顯示,楊振一家三口正是湖南卓越投資的實控人。

面對這一尷尬情況,加加食品隨后發公告稱,在公司自查中發現存在控股股東卓越投資及其關聯方違規擔保的情形,存在的違規對外擔保本金余額合計4.66億元,占加加食品2019年經審計凈資產的19.94%。

但由于擔保額度遠超規定,且加加食品并未能在一個月內解決上述違規擔保事宜,根據相關規定,加加食品股票于2020年6月15日起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特別處理,且部分銀行賬戶被凍結。

直到去年7月,加加食品才被撤銷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ST加加”變更為“加加食品”。但據2022年1月5日加加食品發布的公告顯示:截至當日,加加食品的股東楊振等人累計被凍結的股份超2.7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23.51%

但楊振的“昏招”還不止于此,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楊振曾使用加加食品的公章,以加加食品的名義為控股股東湖南卓越對外借款提供大額擔保。同年,楊振指使加加食品財務人員收集公司U盾、復核U盾、密碼等交予湖南卓越財務總監,借此向其兩家關聯企業開具商業承兌匯票。

而在2018年前后,楊振為了償還自身及關聯方債務,又相繼指示加加食品財務人員將加加食品2400萬元轉給其指定的自然人劉某渝、將3000萬元轉給湖南卓越控制的湖南派仔食品有限公司;違規為控股股東關聯方合計開具7.19億元商業承兌匯票;以加加食品的名義為湖南卓越對外借款提供合計金額2.95億元的擔保等等。

除了楊振的這些個人投資,在其主導下的加加食品在2015年花費了5000萬元獲得的云廚電商51%的股權,但在連續兩年虧損后被以0元價格轉讓;2017年和2018年,加加食品計劃收購辣妹子食品和大連遠洋漁業金槍魚釣有限公司100%股權,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可以說,在熱衷于投資的楊振面前,加加食品幾乎淪為了楊振的“提款機”和“練兵場”,而這或許就為今天加加食品的頹勢提前埋下了隱雷......

掉隊的加加食品,不能只“打醬油”

相比海天味業超3000億元的總市值,現在加加食品的市值尚不足對手的2%,甚至就連2016年才上市的“千禾味業”,其總市值都是加加食品的近三倍。那么作為醬油老前輩的加加食品又該如何追趕上調味品市場的后起新秀們呢?

在向善財經看來,加加食品想要在如今同質化嚴重的調味品行業再度崛起,其繞不開兩個關鍵:一是公司家族式管理的組織架構變革;二是渠道網絡的規模化擴張。

一是管理層面,前邊已經提到了身居高位的楊振一家三口對加加食品在管理層面產生的諸多影響,但除此之外,楊振的堂兄楊旭東也曾擔任過加加食品的董事長和總經理職務,而現任的加加食品董事長周建文,其另一個身份是楊振的外甥女婿。

從加加食品管理層的變動不難看出,在重要職務任命方面,加加食品存在著家族企業“任人唯親”的典型問題。而這或許就導致在楊振偏離主業發展時,加加食品卻沒有出現敢于“放開手腳”的人去帶領公司回歸正途,向前發展。

所以,加加食品想要再度崛起,離不開一場自上而下的公司組織架構大變革。

事實上,在前段時間發布的2021年度業績預告中,加加食品曾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公司組織架構變革”。但楊振家族是否真的愿意忍痛放權?又能夠放權多少?目前我們不得而知。

二是業務層面,以加加食品的支柱業務醬油為例,醬油作為初級調味品,其制作工藝并不復雜,即使存在口味創新,但在同質化嚴重的消費市場,其價格上限依然很低。除非加加食品能開發出如味精等全新品類的調味品,否則在現有調味品品類中的細微創新很難能為企業帶來足夠明顯的增長優勢。

這就意味著加加食品為迎合健康消費觀念而推出的,高毛利單品鹽醬油的未來可能并不樂觀。并且現在的醬油市場上,海天推出了淡鹽頭道醬油、廚邦的淡鹽醬油和李錦記的薄鹽生抽,減鹽醬油市場再一次陷入同質化困境,而加加食品的產品優勢似乎也并不明顯。

所以,在未出現調味品類顛覆性創新的情況下,醬油的創新并不能鑄就加加食品的行業壁壘,而真正的壁壘應當是渠道。

事實上,海天味業為何能夠崛起,關鍵就在于其B端、C端龐大且穩定的渠道網絡優勢。據不完全統計,海天味業在全國擁有超7000家經銷商,50多萬個終端網點,旗下的調味品覆蓋了全國100%的地級市場、90%的縣級市場。

而相比之下,2020年加加食品經銷商的數量僅為1394家。

僅從數據對比上,就不難發現加加食品在渠道網絡的市場覆蓋方面極為欠缺,而這或許又與其一直追求的高毛利大單品和高端化路線有關。

前邊提到過,加加食品的崛起離不開其高端化市場定位和廣告營銷,但現在看來這些因素似乎只是表因,真正讓加加食品爆發的原因是在其大手筆廣告宣傳之后,如潮水般涌來的全國各地的加盟經銷商們,也就是所謂的渠道網絡覆蓋優勢。

其實,對醬油這類高頻低價、消費決策鏈路短的及時消費品來說,C端消費者并沒有很明確的忠誠度和品牌概念,更多是聽到過該品牌的宣傳,且剛好該品牌在附近商超市場有著極高的市場覆蓋率,長此以往就會在消費者心中形成一個“大牌子”的品牌形象,進而為多次復購埋下了消費的種子。

換句話說,醬油等調味品的品牌高端化可能并非完全取決于產品的高端,根本上還是由其龐大的渠道網絡和終端銷售點所決定的。所謂的品牌優勢本質上是規模化的渠道網絡在消費者潛意識中的具象表現。

當然不得不提的是,現在電商和社區團購所代表的線上渠道,雖然并非醬油等調味品的市場銷售重心,但同樣蘊藏著不小的市場增長空間,而且相比重資產的線下渠道,線上或許會成為加加食品的第一個破局點。

但加加食品未來究竟會作何選擇,這一切還需交由時間來見證。

內容來源: 向善財經

 

關鍵詞: 加加食品 實控人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最近更新
最近更新
v 加加食品實控人成“老賴”,加加食品成也楊振,敗也楊振? 2022-04-15
v 被鄭州樓市拖累的鄭州銀行,去年房地產業貸款不良率飆升 2022-04-15
v 蔚來停產,李斌難捱 2022-04-14
v 晉商銀行:營收增速創四年來新高,房地產業不良貸款暴增30倍有余 2022-04-14
v 安心財險經歷“1元保”風波后現狀如何?2021年全年凈利潤虧近2億 2022-04-14
v 雍禾醫療亟需自醫? 2022-04-14
v 造車、貨運、出海,誰是滴滴的第二條生命線? 2022-04-14
v 2021年營收竟不到200億,被指卯吃寅糧,汾酒遇到了什么“梗”? 2022-04-14
v 羅振宇創業板之路遇阻,知識付費該誰買單? 2022-04-14
v 零跑流血上市未卜,超越特斯拉之夢難圓 2022-04-14
v 陌陌沒落了 2022-04-12
v 微盟2021年報出爐:去年虧損近6億、近一年股價跌幅超7成 2022-04-12
v 9個月虧損近5億元 業績不穩的薇美姿上市路不太好走 2022-04-12
v 復星國際難言“快樂” 2022-04-12
v 老藥力竭、新藥待成,步長制藥進入青黃不接時刻? 2022-04-12
v 加盟商大量解約,“賭徒”酒仙網還能挺多久? 2022-04-12
v 知乎在港招股背后:阿里、京東血虧 啟明創投、今日資本等選擇減持 2022-04-12
v 青島銀行轉型路漫漫其修遠兮 2022-04-12
v 小鵬汽車?何小鵬之憂:為何越賣越虧? 2022-04-11
v 誰的陽光保險? 2022-04-11
v 曹操出行“打游擊”,頻繁上演“捉放曹” 2022-04-11
v 新力財報“難產”,董事長想當“逃兵”? 2022-04-11
v 段先念告別華僑城,他的“曲江模式”走通了嗎? 2022-04-11
v 從300億到90億,知乎流血赴港IPO 2022-04-11
v 烏江榨菜四面楚歌,未來發展何去何從 2022-04-11
v 云從科技“流血”上市,“AI”光環背后的憂與困 2022-04-11
v 中國平安的自我救贖 2022-04-11
v 負債重壓 雅居樂恐難再“樂” 2022-04-11
v 獐子島后繼有人,未名醫藥人參要冬眠 2022-04-11
v 第三次被中止IPO審核的土巴兔:毛利率高,凈利潤率低 2022-04-07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