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貨運、出海,誰是滴滴的第二條生命線?

2022-04-14 10:49:26     來源:     編輯:bj001    

雖然網約車業務受挫,但是作為曾經的出行巨頭,滴滴手里仍然有很多牌可以打,造車、貨運、出海……滴滴動作頻頻。

但是,這些熱門賽道上擠滿了優秀的選手,滴滴想要在其中奪取市場,打造第二條生命線并非易事。

造車,已蓄勢待發?

對于造車,滴滴向來是否認的,但有關滴滴造車的傳聞由來已久。最近的一條傳聞出現在2022年4月8日,有消息稱,滴滴正與海馬汽車就合作生產電動汽車進行談判。但是,海馬汽車隨后表示,其和滴滴并無相關合作。

而這樣的傳聞上個月才剛剛出現過一次,3月22日,市場傳言稱,滴滴出行有意收購國機汽車控股子公司國機智駿。而國機汽車則回應稱,國機智駿正在同業內多家企業接觸,尋求合適的戰略投資者。

對于造車傳聞,滴滴官方并未公開回應。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現在沒合作,不代表沒有談判,不代表以后沒有合作。而另一則消息似乎證實了滴滴造車的傳聞。

3月22,有消息稱,滴滴正在為造車“招兵買馬”。某整車廠研發人員表示自己接到一份為滴滴造車的邀約,崗位工資高達80萬元。看這仗勢,滴滴造車似乎已經蓄勢待發。

實際上,滴滴已造車多年,只不過此前為合作開發。2018年3月,滴滴曾與理想合作開發了一款純電動MPV,該款車原計劃2020年年初量產,但由于雙方都沒有繼續追加投資,而處于停滯。

隨后在2020年11月,滴滴聯合比亞迪推出D1車型,該車主要面向網約車市場,由比亞迪生產和代工。

但是代工生產的弊端也還快顯露出來,最直接的體現在“車企合作”模式中,滴滴很難有主導權和話語權,車輛項目的推進速度和落地效果也不及預期。而且車輛的硬件制造、核心系統和關鍵數據等都不在滴滴自己手里。

這對滴滴推動自動駕駛技術是個不小的阻礙,雖然滴滴此前一直堅持不造車,但卻堅定擁抱自動駕駛技術。早在2016年滴滴就已啟動先后在中美兩國開展了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研發和路測。2019年滴滴自動駕駛部門正式分拆為獨立公司,隨后拿到5.25億美元A輪融資。

自動駕駛技術對于網約車行業來說是一次徹底的成本革命。所以,滴滴可能希望將來的造車業務由自己所掌控,為滴滴打造“第二生命線”。

貨運,迎來了中場休息

除了造車,滴滴還開辟了另一條戰線:同城貨運。在這條賽道上,滴滴算是后來者,滴滴貨運于2020年6月在杭州和成都兩地率先上線,成立至今不足兩年。

而在此之前,貨拉拉、快狗打車等同城貨運老玩家已占領半壁江山,滴滴貨運這條“鯰魚”入場直接攪動了行業格局。

滴滴的貨運業務是踩著社區團購的風口發展起來的。2020年受疫情影響,社區團購站上風口,各路資本爭相殺入,當年6月滴滴旗下社區團購品牌“橙心優選”上線。

在滴滴的貨運業務規劃中,對接橙心優選的運輸業務屬于“計劃業務”,而對標貨拉拉、快狗打車等同城貨運則屬于“非計劃業務”。

在殺入貨運賽道后,滴滴把“燒錢補貼”的打法再度發揮到極致,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就超過快狗,逆襲為行業第二。

然而隨著社區團購的風口過去,橙心優選也陷入停滯,各大貨運公司相繼收縮業務,滴滴也不例外,從去年12月份不斷傳出裁員的消息,同城貨運迎來了中場休息。

出海,又是另一場戰事

在滴滴“瘦身”過程中,幾乎各大業務線都受到波及,唯獨國際化部門逆勢擴張。對滴滴而言,國際化是另一個增長可能性。

滴滴的國際化起步于2018年,包括出行和外賣等業務。經過四年發展,滴滴已經進入墨西哥、巴西、巴拿馬、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等14個國家。在拉美地區,滴滴的市場份額已接近50%,市占率直逼Uber,在墨西哥甚至超過了Uber。

據滴滴披露的數據顯示,其海外的平均每日交易量,2019年為180萬次,到2021年則增長至460萬次;海外的年度活躍用戶,從2019年的2300萬增加到了2021年的6000萬。國際業務收入從2018年的4.11億元人民幣增長至2020年的23.33億元。

2021年6月,滴滴上市時曾表示,擬將融資的30%用于繼續開拓國際市場,在招股書里,國際業務與中國出行、其他業務等并列為滴滴的三大業務。可見,海外業務對滴滴戰略發展的地位。

而如今滴滴在國內出行業務受阻的情況下,加快國際市場的開拓變得尤為急迫。但是在海外市場,滴滴不得不面臨更為殘酷的競爭環境。

除了需要應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外,還需要直面Uber等國際網約車巨頭的競爭以及本土對手的阻擊,這是一場艱難的戰事。

在今年2月21日,滴滴突然公告表示,將在3月4日退出俄羅斯市場,然而僅僅五天后又宣布不會撤出俄羅斯。而在這之前,滴滴在俄羅斯啟動運營已有一年有余,但在一番燒錢補貼后并沒有翻出水花,“退出俄羅斯”事件一定程度也反映出滴滴進軍海外市場的艱難以及戰略上的猶豫。(來源|大華觀察)

 

關鍵詞: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最近更新
最近更新
v 造車、貨運、出海,誰是滴滴的第二條生命線? 2022-04-14
v 2021年營收竟不到200億,被指卯吃寅糧,汾酒遇到了什么“梗”? 2022-04-14
v 羅振宇創業板之路遇阻,知識付費該誰買單? 2022-04-14
v 零跑流血上市未卜,超越特斯拉之夢難圓 2022-04-14
v 陌陌沒落了 2022-04-12
v 微盟2021年報出爐:去年虧損近6億、近一年股價跌幅超7成 2022-04-12
v 9個月虧損近5億元 業績不穩的薇美姿上市路不太好走 2022-04-12
v 復星國際難言“快樂” 2022-04-12
v 老藥力竭、新藥待成,步長制藥進入青黃不接時刻? 2022-04-12
v 加盟商大量解約,“賭徒”酒仙網還能挺多久? 2022-04-12
v 知乎在港招股背后:阿里、京東血虧 啟明創投、今日資本等選擇減持 2022-04-12
v 青島銀行轉型路漫漫其修遠兮 2022-04-12
v 小鵬汽車?何小鵬之憂:為何越賣越虧? 2022-04-11
v 誰的陽光保險? 2022-04-11
v 曹操出行“打游擊”,頻繁上演“捉放曹” 2022-04-11
v 新力財報“難產”,董事長想當“逃兵”? 2022-04-11
v 段先念告別華僑城,他的“曲江模式”走通了嗎? 2022-04-11
v 從300億到90億,知乎流血赴港IPO 2022-04-11
v 烏江榨菜四面楚歌,未來發展何去何從 2022-04-11
v 云從科技“流血”上市,“AI”光環背后的憂與困 2022-04-11
v 中國平安的自我救贖 2022-04-11
v 負債重壓 雅居樂恐難再“樂” 2022-04-11
v 獐子島后繼有人,未名醫藥人參要冬眠 2022-04-11
v 第三次被中止IPO審核的土巴兔:毛利率高,凈利潤率低 2022-04-07
v 新網銀行艱難走出美利車事件陰影:去年凈賺9.2億,董監高砍薪一半 2022-04-07
v 喜馬拉雅,4年虧掉5個荔枝 2022-04-07
v 快手仍存危機 程一笑負重前行 2022-04-07
v Q1預期汽車交付量掉隊!2021再虧40億,連虧六年蔚來未來何解? 2022-04-07
v 網紅不紅,綠茶餐廳IPO三度折戟港交所 2022-04-07
v 零跑汽車遞交港股IPO 質量投訴不斷上市不被看好 2022-04-07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