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半年,回歸的劉強東主導了一場京東大變革,組織人事震動,公司戰略轉向,“低價” 成了京東零售未來三年最重要的戰略。
而要真正做到全網低價,京東多年以來圍繞自營建立的商業生態,勢必要進行重塑。百億補貼是表,發展平臺3P生態(第三方商家)才是里。
京東就像在走平衡木,要把自營的資源分出來給第三方商家,但不能太激進,否則自營本身會受創。
(資料圖片)
如今低價策略進行了兩個季度,它的成果開始清晰。
零售的利潤正在毫無置疑的被削弱。而利潤的增量來源變成了平臺屬性的“服務板塊”,包括廣告收入和物流收入。在規模優勢下,京東物流終于獲得了盈利。
但京東似乎不再講述第二曲線。
01 僵局被打破
劉強東最大的擔憂就是,在其他渠道崛起過程中,京東的渠道重要性和價格優勢喪失了。在全國消費者都在收緊消費預算的大環境下,失去性價比,就等于拋棄用戶。
為此,他從去年底重返京東以來,大刀闊斧地改變了徐雷掌舵時期對消費升級的錨定策略。
劉強東對“低價”這一問題的敏感性,公司失去消費者低價心智的緊迫性,在隨后的數據上得到了印證。京東確實陷入了瓶頸。
一季度京東就已經開始推行了低價策略,包括大打蘋果牌的百億補貼,但依然沒有挽回零售數據。Q1京東商品收入1955.64億元,較去年同期少4.33%,是該項數據統計以來首次季度下滑。而Q1全國社零網上實物零售額增長7.3%。京東商品收入增速大大跑輸大盤。
而到了Q2,京東的低價策略有了進一步深化。
比如“百億補貼”方式發生了變化,減少了跟其他平臺用“硬通貨”正面碰撞。據久謙中臺檢測的數據,3月29日到4月4日一周蘋果產品在百億補貼銷售額中占比達到32%;到了6月14日,蘋果SKU數量從3月的102個減少到了83個,原來的蘋果專區也換成了電腦專區。京東百億補貼與拼多多同款商品中,京東價格更低的只占低兩位數。
也就是說京東的“百億補貼”更多是占了一個營銷的名頭,而真金白銀的補貼非常有限。
而在實現低價的另一供給——3P商家方面,京東在跟抖音、淘寶搶奪資源,后兩者也正在用0元開店等優惠政策大打出手。
為了吸引3P商家,京東降低了商家入駐門檻,過去半年,京東取消了自營和第三方商家的部門區隔,精簡了自營的品類,將剩余的資源坑位出讓給了第三方商家,推進自營和3P商家流量平權。這些動作,讓Q2京東新增商家數量同比增速達到417%,較一季度呈加速增長態勢。
不過這一季度的財務結果,顯示出了一些好兆頭——第三方商家增加,讓京東的平臺性收入獲得了顯著提高,與此同時3P對1P自營的沖擊控制在了比較小的范圍。
京東Q2財報中,最為亮眼就是服務收入,同比增長30.1%至541億元。其中電商平臺和廣告收入225億元,同比增長8.5%;物流及其他服務收入的同比增速達到51.5%,京東物流實現營業利潤5.1億元同比扭虧,經營效率也大幅提升,經營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0.1%增長至1.2%。
這意味著京東的“平臺性利潤”確定性地增長。
同時,自營零售規模恢復了增長。Q2京東商品收入2338.55億元,同比增長3.5%,扭轉了Q1的負增長態勢。不過,價格戰顯然影響到了自營電商的利潤。京東商城板塊Q2利潤81.4億,經營利潤率3.2%,相比去年同期的3.4%出現下滑。
這些數據正是京東低價策略想要達成的方向。
02 業績超預期,股價為什么反而下跌?
京東本季度的整體收入2879億元,同比增速近7.6%,高于市場預期的5%左右增速;經營利潤82.7億,市場預期約60億,刨除出售資產獲得的10億左右,仍舊是好于預期的。
但這么一份營收和利潤均超出市場預期的財報,卻讓市場投出了“跑路”票,股價應聲下跌。
摩根大通、瑞穗、美國銀行、匯豐等國際投行都下調了京東的目標價。主要原因都在于對消費環境的不樂觀,以及對行業競爭的不樂觀。
京東的這份體面財報,背后其實還存在陰影。
將京東自營商品分類拆開,核心優勢品類3C數碼增長11.4%,一改幾個季度以來的頹勢。即便人們消費再收緊,日用品消費是必須的,但京東日用百貨的營收增速-8.6%,持續萎縮。甚至比全國日用品零售增長的大盤還要差很多。
侵蝕來自多方面,管理層的解釋是,“業務結構的調整,疫情結束后消費回歸線下,和去年這個疫情囤貨高基數等等挑戰,使我們短期的增速遇到了一些挑戰。”
但未來京東日百面臨的挑戰可能更復雜,當3P商家占據更豐富和低價的供給,勢必帶來“內耗”競爭;當外部的盒馬、美團買菜等本地零售也持續加碼性價比賣點,京東日百的價格、產品多樣性和速度要重新獲得競爭優勢難度很高。
而看上去十分亮眼的“平臺性收入”服務收入(541億元,同比增長30.1%),其實相較上一季度(474億元,同比增長34.5%)已經放緩增速。
其中,第三方廣告和傭金業務(225億)增速只有8.5%,維持在個位數,低于市場預期。尤其是考慮到去年Q2的低基數(增速從二三十個百分點,跌到了個位數),新增商家給京東帶來的廣告傭金收益并不明顯。
前期被開店優惠吸引過來的中小商家,現在是各大平臺爭搶的“香餑餑”,京東一旦對其提升費率,商家的留存是一個問題。
在二季度財報會上,京東集團CFO單甦提到,未來的目標是讓第三方商家為京東貢獻60%的交易額。
但從Q2的銷售數據來看,京東的品類擴張仍然被自營牽制:2023Q2,京東3C家電收入占總收入52.8,2022Q2占比51.0%,自營3C家電的占比不升反降。
京東要想走好鋼絲,平衡住自營和第三方的發展,更大的矛盾和問題可能還在后面。
而服務收入下增速高達31.2%的物流收入,高增速一部分來自德邦的并表效應(去年Q3并表),下季度這一增長光環也將褪色。
開放生態讓京東物流的經營效率得到了優化,尤其在Q2利潤轉正。京東履約費用率從去年二季度的6.1%降至5.8%。京東物流已經正式從一個需要不斷輸血的重資產包袱,變成了利潤飛輪開始轉動的效率機器。
但京東要做低價心智,放開了3P商家選擇物流的自主權,這意味著低價和供應鏈效率這兩大戰略是兩條平行線,很難帶來明顯的互相增益效應。
對比互聯網老大哥,如今騰訊有了新的增長亮點視頻號,給騰訊打開了廣告業務的想象力;阿里果斷的一拆六讓集團各個子業務開始煥發出一些新面貌,估值趨向修復。
京東很穩,在電商領域的策略也切中了時代需求,但似乎失去了講述第二增長曲線的興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