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污分流,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今年,作為濟南市2023年開工的最大民生保障項目,同時也是2023年濟南為民辦18件實事之一,中心城區雨污分流管網改造工程正式開工。
今年5月份開始,濟南市政協組織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市民代表和市直部門深入實地調研,廣泛座談交流,分析實施雨污分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收集廣大市民的意見建議。
(資料圖)
百億工程,助力城市建設
根據2020年的調查結果,濟南市中心城區5739個小區、院落中,雨污合流小區有1445個,存在雨污混接問題的小區有1834個,雨污合流小區院落占比57.13%。這樣的背景下,總投資273億元的中心城區雨污合流管網改造和內澇治理工程正式啟動。
那么,雨污分流工程將如何開展?如何解決建設過程中的難點?
對此,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級調研員許多兵表示,對于污水管線的規劃審批,在項目申報之前,就對設計方案進行研究,提出意見建議,開辟了綠色通道,實行打包處理,爭取用最快速度辦理相關手續。
圍繞在道路施工和河道治理中,涉及大量土地征遷以及管線遷改等難題的解決,市政協委員、濟南軌道交通集團山東嬴通發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部長王建濤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及相關產權單位能不能成立一個工作專班,主動地對接各參建單位,梳理相應工程實施范圍的管線,結合工程建設提前推進管線遷改工作。同時,建立健全市民的參與監督機制,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激發市民主動參與工程監督和運營監督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爭取市民的理解和支持。
同槽施工,保障居民生活
商量現場,市民代表喬修川提出疑問,此次改造只是部分改造,并不是所有的管路全部更換。“我擔心新的管路出現問題后,對舊的管路沖擊比較大。有沒有什么措施對管路進行修復或保護?不造成新管路修完以后我們舊管路故障頻發,影響到居民生活。”喬修川說。
針對市民代表的疑問,施工企業負責人張曉萌介紹,目前施工盡量采用同槽施工的模式,將雨污項目和舊城改造有機結合,避免二次開挖。同時對于舊有管道的保護,首先用電子探測,其次采取平行架構的措施來進行防護和加固。
“濟南預計2024年成立老舊小區改造計劃,我們在今年6月初已經開始進行摸底和申報。”濟南市住建局副局長薛繼強表示,在今年9月底,我們就會形成2024年的老舊小區的改造計劃,明年老舊小區的改造計劃公布后將第一時間把完整計劃表及時發到城鄉水務部門,同時也做好相關的統籌和溝通工作。
打通服務鏈,打造美麗幸福河湖
濟南以"山泉湖河城"著稱,如何更好地實施雨污分流,打造美麗幸福河湖是市民特別的期待。帶著這一問題,市政協商量調研組不僅現場調研本地河湖情況,還赴南寧市、昆明市和大理州進行了學習考察。
“近幾年,市水務局堅持‘供排蓄飲治保共管’系統治水的思路,按照水利部和山東省水利廳的要求,我們到目前為止,已經打造了28條省級美麗幸福河湖。”濟南市城鄉水務局局長李季孝介紹,根據全市的資源布局、河道的重要程度,選取了大汶河11條河湖,計劃在“十四五”后三年的時間,打造成幸福美麗河湖。在此次項目中列入的37條總共122公里的河道治理,在滿足標準洪水行洪斷面的基礎之上,將按照宜居、生態、富民、文化、智慧的要求來進行打造。“工程完工以后,其中臘山河、興濟河、全福河、大辛河,整段將達到省級幸福美麗河湖的標準。”李季孝說。
山東建筑大學教授張克峰認為,城市排水系統的發展過程是人類文明和城市化的產物,代表著現代化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為此,他建議,將項目進行涉及的服務鏈延伸,比如設計單位將服務鏈延伸到施工過程中,延伸到后續的管理過程中,施工單位把服務鏈向前延伸到設計領域,向后延伸到管理過程,“如此不斷優化整體方案,才能為濟南市的美麗幸福河湖作出更多貢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