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管理,也是一個無形卻十分重要的課堂。
(資料圖)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如今,已有多所高校為學生提供網(wǎng)上自選宿舍床位功能。大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作息習慣、生活要求,和其他同學自由匹配。有的大學新生在選宿舍前,在新生微信群,制作“簡歷”找舍友。進入哪個宿舍、和誰成為室友,再也不是“開盲盒”。
推出這項服務的大學有很多,包括電子科技大學、珠海科技學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華中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可見,類似的操作有普遍化的趨勢,這樣的大學很可能就是你的大學,而不是“別人家”的。
這么做的好處顯而易見,讓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志趣相投的同學。而讓合得來的同學成為室友,不僅可以有效避免矛盾,也是尊重不同學生的性格特點:對于合不來的生活習慣,也沒必要強行融合,徒增學生煩惱。
不過,此舉背后的意義,還不只是方便管理這么簡單,也是在傳遞某種價值理念:真正把學生當作一個成年人,尊重和傾聽他的訴求和聲音,而不是單純地讓他接受“安排”、接受“規(guī)訓”。
當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習慣選擇宿舍、匹配室友,意味著這一切都是“中性”的——早睡也好晚睡也罷,是秩序井然還是生活隨意,這都沒有任何問題,都是正常的生活習慣而已。
學校不持任何態(tài)度,不會要求內向的學生多交流,晚睡的學生一定要早起,每個人都能有一種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這或許是自選服務背后的潛臺詞。
因此,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自選宿舍,也是給剛剛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們送上的一份“成人禮”。從這一刻起,大學生被視作一個成年人,他不再需要監(jiān)護,而是要為自己負責,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
有意思的是,其實賦予大學生自主選擇舍友的權利之后,他們倒并沒有變得“自我”,相反,很多學生由此獲得了一種公共意識。
仔細看看找舍友的“簡歷”,大多有這類特征:強調自己沒有不良習慣,哪怕晚睡不會影響室友休息,宿舍用品可以AA,宿舍衛(wèi)生共同打掃等。
正因為學生希望匹配合適的室友,他們就必須掌握集體生活的常識,也由此早早懂得了一些“社會知識”,比如人需要學會和他人相處,用契約的方式訂立生活的規(guī)矩。這原本是畢業(yè)租房才會考慮的事。
所以,大學此舉看上去像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其實也起到了促進其成長的作用。
從趨勢看,大學宿舍可做的文章越來越多,更多學校積極滿足大學生們的多樣化需求。這是個好現(xiàn)象。學生不只學習課本知識,也需要在大學生活的日常中增進社會常識,諸如人文關懷、個人權利等。
可見,大學的教育或許也體現(xiàn)于此,人性化的管理,也是一個無形卻十分重要的課堂。
□江城(媒體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