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雙十一”新常態:不剁手一族的興起

2016-10-27 18:16:09     來源:     編輯:bj001    

“雙十一”臨近,消費戰一觸即發。縱觀主流電商,有辦晚會大手筆造節,營銷費用不設限,刺激消費者神經的;也有員工登上廣告墻,一邊提倡理性消費,一邊增加廣告支出,希望通過延長鏖戰時間,讓消費者掏腰包的。面對往年“雙十一”過后高企的退貨率與社會各界對于真假優惠的種種質疑,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理性觀望。

“雙十一”不剁手,悄然興起。

“雙十一”不剁手?

“雙十一”電商營銷不斷自high,但有多少消費者愿為“雙十一”不斷膨脹的營銷成本買單?從消費者以及網友的吐槽來看,消費者已經從最初對“雙十一”的新鮮、好奇,轉變為平常心和質疑論。

“雙十一真的便宜嗎?”不少消費者發出了這樣的質疑,而相比質疑,有些資深網購達人則直接表示不會加入今年“雙十一”搶購。

80后白領楊女士說:“去年雙十一等到半夜,熬了半宿,搶了很多東西,最后卻發現,所謂搶購的很多東西,相比起自己付出的辛勞與時間,優惠幅度并不對等,今年不再‘剁手’了。”

與楊女士有相同想法的消費者不在少數。

在北京生活工作多年的85后白領梁先生也表示,“雙十一”廣告多、優惠不多,“不準備買”;生活在廣東的陳女士也曾抱怨道:“去年雙十一在網上買的空調,雙十二都沒安裝,今年不湊熱鬧了。”

近幾年,電商造節興起,“雙十一”、“4·18”、“6·18”、“8·18”,炒作紅火、繁榮了廣告業,但實際上能夠真正給到消費者的實惠并不多。尤其是隨著網購負面的爆發,刷單、秒殺、限購、低價無貨、先漲價再降價、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現象屢屢發生,更多的消費者對網購貓膩有了更深的認識。

消費理性回歸

今年以來,“新消費”成為熱詞,消費升級成為市場共識。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對商品的品質、健康、綠色、時尚、體驗等元素更加關注。

日前,易觀發布的《2016中國網絡零售購物節消費者行為專題研究報告》顯示,消費者的購物決策不再以價格作為唯一考量因素,已從沖動型消費過渡到理性消費,線上線下聯動將更強,消費者越發注重體驗在消費過程中的作用。

2016年,網上購物節迎來第八個年頭,八年間,電商造節對消費者的影響也在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報告顯示,消費者網購行為呈現出重價值、重品牌、重服務、重計劃的特征,而對搶購時段的關注卻在下降,這表明,消費者更注重品質,而非價格。

其他方面也同樣證明了沖動消費已經降溫,讓購物過程更加智慧成為了大勢所趨。

數據顯示,在2013到2015的三年“雙十一”期間,退貨率和客服售后咨詢占比在逐年遞減,相反,客服售前咨詢則在逐年上升。同時,用戶購物時網頁瀏覽次數明顯增加,說明“貨比三家”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只聽“底價”就沖動消費的人數越來越少。

告別沖動

作為客單價較高的產品,消費者在購置家電的過程中,理性消費和消費升級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家電網聯合中怡康發布的《中國高端家電消費調查報告》顯示,在計劃購買高端家電的人群中,65%的消費者源于追求生活品質和家電更新換代,他們優先考慮的三個因素分別是產品質量、智能化和技術含量。

業內專家認為,近幾年,消費市場已經悄然發生變化,80后成為消費主力軍,他們的購買力提升,但是隨之而來的并不是沖動消費,而是理性消費,消費決策從價格導向變成了需求導向。零售企業與電商平臺應通過消費大數據進行人群畫像描繪,讀懂消費者,在把握市場消費趨勢后,合理安排營銷活動。

2016年,在實體零售行業的大起大落中,國美抓住零售本質,在持續精細深耕供應鏈優勢的背景下,加大了線下門店的新場景改造力度。2016年,預計將對100至120家遍布全國的核心門店進行新場景改造,而改造后的門店將一改傳統電器賣場的零售布局,在突出家電產品真機實景的場景化體驗的同時,增加更多娛樂、休閑元素。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歷各種價格戰和購物節洗禮之后,零售企業開始逐漸關注消費者需求,開始回歸零售本質。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