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蔡依瑩 橫琴報道6月6日上午,“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珠海一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舉辦。該實驗室將基于雙方優勢,聚焦集成電路與機器人技術研究與應用,促進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微電子產業鏈的發展。
【資料圖】
澳門大學副校長(全球事務)、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原主任、澳門大學微電子研究院院長馬許愿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橫琴為芯片行業提供了高質量資源,與葡語國家合作潛力巨大,并且有青年人才積極投身芯片行業。琴澳聯合實驗室將為珠海和澳門的芯片產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成為推動該地區成為亞洲芯片研發中心的重要推動力。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內一流水平。馬許愿稱,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琴澳將進一步拓展產學研合作的廣度、深度。
助力培養芯片行業青年人才南方財經:在大部分人認為不可能的情況下,你決定在澳大開展微電子研究,那么與最初相比,到橫琴設立研究院給澳門大學帶來了哪些變化?
馬許愿:最初,澳門大學沒有設備,也沒有相關課程,我覺得我很快就會離開。但是我的學生們非常優秀且勤奮用功,他們是我留在澳門的重要原因。
現在我們有很多學生,有100多個博士生和接近100個碩士生,我們的成績一直是世界頂尖的。例如2019年,我們在一個會議中提出的論文和芯片排在英特爾之后。而在今年,我們成為該會議的領導者,英特爾排在我們團隊之后,這也表明我們的成果是很有競爭力的。我們發展最先進的電子研究,我認為這對澳門非常重要,對橫琴也至關重要。
南方財經:請問實驗室近期有哪些計劃吸引更多人才,尤其是學生,加入芯片行業?
馬許愿:除了現在的初創活動之外,我們將開始吸引更多人來到這里。其實我們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這項工作了。我們開設了兩個碩士的項目,一個是微電子的哲學碩士,一個是微電子的理學碩士。哲學碩士更傾向于從事研究事業和學術水平,而理學碩士更適合計劃在該行業工作的學生。
目前,這兩個項目有接近100名學生,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都有兩、三百名申請者。理學碩士的特別之處在于為電子行業培訓人才。他們不僅在學校學習,還需要找公司實習,并在實習結束后完成相關報告。
部分學生在當地的公司,也有部分在我們澳大微電子研究院進行他們的研究項目,所以我很確定未來十年這些理學碩士會成長為我們所需要的人才。橫琴對于來自澳門和內地的學生吸引力非常高。
依托橫琴開展與內地合作南方財經:你認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對澳大的芯片研究意味著什么?芯片產業是珠海的重點產業,珠海有很多先進的芯片公司,你會和這些本地公司合作嗎?
馬許愿:為了擴大研究規模并獲得來自內地機構的融資,澳門大學在內地創建了一個基地??紤]到距離的因素,該基地設立在橫琴,該實驗室是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的分支之一,專門從事微電子領域的研究。這是澳門大學在橫琴成立的第一個微電子分支,旨在與當地行業或內地公司合作。
澳門大學微電子研究團隊不斷在擴大規模,因此與內地企業的關系和合作至關重要。團隊內的研究成果和水平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因此希望能夠與內地企業的合作來助力國家科技發展。這也是該實驗室設立在橫琴的原因之一。
目前,在橫琴的微電子研發中心,澳門大學微電子研究團隊正在與當地的內地公司合作開展許多項目。團隊將繼續推動合作,為澳門和橫琴的經濟轉型和科技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與葡語國家探索發展電子領域南方財經:請問你的研究團隊是否考慮和葡語系國家相關機構在芯片行業開展合作?
馬許愿:如今越來越多來自葡語系國家的人開始到訪澳門。就在6月5日,一支由葡語系國家年輕企業家組成的代表團來訪,他們對與我們合作發展非常感興趣。盡管這些國家在電子領域的發展有點落后于我們,但我們已經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合作領域,其中更多的是與我們正在進行的一些項目的應用有關。
例如,我們提出了一個電動自行車的無線充電項目,這是我們向澳門政府提出的一個項目。我們已經開發了無線電路和系統,你只需將自行車停在一個地方,就可以通過無線方式進行充電。這個項目讓電動車充電變得簡單,而這也正是可以在葡語系國家應用的一項技術。此外,我們還開發了能夠穩定電壓的電路補償器,它可以應用在任何建筑中。這對那些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新發展,因為他們的電壓相當不穩定。我們希望能夠與葡語系國家展開更多的合作,共同探索這些領域。
在疫情期間,我們還與澳門的研究所合作開發了一個原創技術的呼吸機,并將它們捐贈給了兩所大學?,F在我們正在為這些葡語系國家轉讓這項技術,以便他們能夠自己開發。這是我們對于疫情的回應和貢獻,而我們非常樂意與葡語系國家進行合作,共同促進科技和經濟發展。
這些年輕企業家的來訪得到了基金會的資助,這些資金主要是用于幫助國家發展。我們希望能夠吸引更多的企業家前來,共同探索合作機會,并為葡語系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我們非常愿意與他們進行合作,共同推動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統籌:于曉娜
監制:施詩
記者:蔡依瑩
編輯:李瑩亮
設計: 廖苑妮
實習記者: 周欣然 唐曉棠 回凱琦
新媒體統籌:丁青云 曾婷芳 賴禧 黃達迅
海外運營監制:黃燕淑
海外運營編輯:張然 唐雙艷 吳婉婕
海外商務合作:黃子豪
出品: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