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如今,每天數以萬計的中外觀眾來到故宮博物院,感受世界最大規模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通過這些年的不斷努力,整治環境、修繕文物古跡、保護文物藏品,開放更多的區域,從過去不到50%開放到80%開放,讓更多的古建筑作為展廳、作為新的文化內容對公眾開放。”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原局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在滬表示。日前,他作為上海大學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受邀上大大師講壇,主講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期全網直播,線上總訪問量近50萬次。
從良渚遺址、溫州朔門古港,到長沙走馬樓、圓明園古蓮子,單霽翔走訪各地,用腳步丈量文化遺產的尺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框架內,中國最初只有6項世界遺產。比如,始建約2000年來的萬里長城,成為人類共同的世界遺產后,就不再按傳統地分段分點保護,而是跨越今天的15個省市區,將歷代長城作為一個整體“打包”,還原她的完整性與真實性。中華文化遺產如何為全世界共享,中國的申遺之路并非坦途,比如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就是如此。
事實上,單霽翔20年前的2003年就提交了一份關于在南水北調工程中重視文物保護的提案。他表示,大運河包括了沿線的自然景觀、豐富的歷史景觀、建筑景觀、工程景觀、運輸景觀,運河沿線的村鎮、沿線街區景觀、園林景觀、宗教景觀、商業景觀、民居景觀、民俗景觀、生活景觀、生產景觀、藝術景觀,還有豐富多彩的城市景觀等。申遺推動了對于文化遺產的認識,直觀感受到人們今天已經自覺地“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
那么,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保護有區別嗎?單霽翔為師生從6個方面闡明文化遺產保護的深刻內涵。其一,過去文物保護只保護物質要素,如今還要保護文化遺產的非物質要素;其二,除了保護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等靜態的東西,還要保護那些動態的東西,比如居住在古村落、民族村寨、江南水鄉的人們,以及傳統民居、工業遺產和老字號;其三,不僅關注古代的歷史遺跡,同時關注近代直至20至21世紀當代的遺產保護;其四,不僅關注由單體建筑、古建筑群、歷史街區、歷史城市所觸發的由點及面的遺產保護,同時關注由人口遷徙、文化交流、商品貿易廊道等歷史文化線路所衍生的線性文化遺產保護;其五,不僅關注宮殿、寺廟等歷史紀念性建筑的保護,同時關注民眾日常生活所依托的、寄托著人們鄉愁的鄉土建筑和傳統民居等類型的遺產保護;其六,不僅關注保護物質要素,同時關注與物質要素不可分割和互為表里的非遺。
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前不久,上海大學獲得了由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考古發掘資質”,“硅酸鹽質文物保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功獲批新建立項,上大考古文博、信息資源管理學科在多研究領域進一步形成特色和優勢,持續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等陪同下,單霽翔參觀了上海大學榮氏家族捐贈旗袍展、貝林基金會捐贈珍稀野生動物標本館、精海無人艇水下考古展廳等場館,之前他還與上大黨委書記成旦紅等共議培養兼修文理、融通古今的復合型文化資源管理卓越創新人才。
本文作者:徐瑞哲 張期勇 趙鈺婷 李薪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