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陽市茨河鎮圍繞當地的核心資源,打造以碼頭文化、行商文化、紅色旅游為亮點的旅游度假區,帶動當地人文民俗、商業交流、餐飲住宿、交通物流、物業服務等各業態的繁榮。
日前,計劃總投資約120億元的茨河文化生態旅游項目經前期多年籌備,已做好開工準備,蓄勢待發。這也意味著湖北襄陽旅游版圖上又將開出一朵耀眼的金花。
油茶種植面積居湖北省第一,無菌發酵腐乳產量、山泉富硒含量為全國之首,境內還有襄憲王陵、承恩寺等省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八一電影制片廠湖北分廠等文化藝術資源……占地180余平方公里,僅有2萬余人口,小鎮茨河卻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資源。
“我從小是農村出來的孩子,回到村鎮打造文化生態旅游項目,希望通過建設特色小鎮與美麗鄉村,帶動村民跟著一起富裕起來。”茨河文化生態旅游項目負責人表示。在鄉村振興的國家戰略背景下,借著湖北旅游產業蓬勃興起的東風,襄陽茨河文化生態旅游即將揚帆起航。
區位:鄂西黃金旅游線上的“黃金分割點”
在湖北旅游版圖上,聚集著長江三峽、古隆中、武當山、神農架等旅游資源,成為享譽全球的一條黃金旅游線,這條旅游上的黃金分割點是一座小鎮:襄陽市谷城縣茨河鎮。
茨河鎮位于東南山區與漢江交匯處,因漢江沿岸遍生茨樹而得名。茨河鎮東距襄陽古城25公里,西距谷城縣城45公里,是襄陽市古隆中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長江經濟帶發展重要思想和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今年7月,湖北省旅游委印發了《建設長江國際黃金旅游帶核心區推進旅游服務業提速升級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湖北長江沿線基本成為旅游轉型升級的先行區、優質旅游品牌的集中區和生態旅游的示范區。方案中,襄陽旅游發展的布局為依托豐富的文化和區位優勢,建設三國文化旅游板塊核心區和鄂中旅游集散城市。
趁著湖北省鄂西生態旅游圈開發的浪潮,地處黃金區位,又背靠襄陽古隆中旅游區的茨河鎮,一直在謀劃發展旅游產業,直到2013年前后,湖北永安公司才正式啟動開發茨河文化生態旅游項目,并實施項目總體規劃。2014年2月18日,項目正式列為湖北省重點建設項目。
此后,由于開發公司人事變動,導致項目長期擱置。經政府多次招商引資,深圳軍誠控股有限公司最終與項目接觸。了解到項目具體情況后,深圳軍誠公司派人深入茨河鎮調研,經過近2年從項目區位、資源稟賦、地方政策等方面的綜合考察,最終決定入駐茨河鎮,接手項目開發。
2017年10月,經谷城縣政府同意,項目依法整體轉讓至深圳軍誠公司,并由縣政府成立項目建設開發推進工作指揮部,至此,茨河旅游正式進入發展的快通道。
資源:獨樹一幟的自然資源與文化底蘊
發展文化生態旅游產業,自然資源、文化底蘊、生態環境是根本,茨河鎮得天時地利,占據諸多優勢。
據深圳軍誠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茨河鎮的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異常豐富,得天獨厚,并且未經雕琢,全鎮擁有承恩寺、千峰庵、襄憲王陵、五朵山等36處自然景點,沿漢江一線以漢江江景,以及紅石巖、上下古街、手紡所等為主要景點的沿江風景區,共分為歷史文化、行商文化、宗教文化、文化藝術、林特資源等五類資源。
在歷史文化資源方面,擁有襄憲王陵、手紡所等資源。襄憲王陵位于茨河鎮承恩寺村五朵山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手紡所是抗戰時期谷城縣茨泂鎮上下古街集工、學、訓為一體的學校,從1939年4月創辦到1940年底撤離谷城,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先后舉辦了3期訓練班,培養了200多名抗日骨干分子,被譽為“鄂北的抗大”,是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紅色旅游資源。
在行商文化資源方面,主要有碼頭、會館、行商、茶等文化底蘊。
茨河碼頭文化,因身處漢江中上游地區,茨河上下古街就是漢江重要的沿江商埠之一。自隋朝建街以來,曾是四川、陜西等西南地區水運貨物的商賈云集之地,可謂航運通四海,貿易達三江。因為碼頭,激起了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兼容并蓄的文化風貌。
茨河會館文化,茨河上下古街最繁華的時候,街上有居民數千人,且外來人口較多,因商賈旅人太多,故在茨河上下古街建立了大量的會館,供同鄉在異地食宿、集會之用,并提供生意等方面的便利。明清以來,茨河建有以火星廟、文昌宮、江西會館、陜西會館、康家當鋪為代表的房屋建筑,是茨河源遠流長的會館文化的見證。
茨河行商文化,因碼頭而川流不息,淅川的柿子、草鞋,均縣的煙葉、木耳,茨河的石膏柴火,抗戰時支援過五戰區的優質大米,以及各地的木材、馬匹、藥材、絲綢、茶葉、大米通過上下古街的碼頭運往大江南北,茨河也成為當時物資流通最重要的橋頭堡之一。
茨河茶文化博大精深,隋唐時期茶葉生產進一步擴大,當時主要的產茶區集中在華南一帶,而川陜茶馬古道是歷史上最為重要的茶葉交易通道之一,茨河即成為古茶道上的重要商埠,也是重要的茶葉種植基地。
在宗教文化資源方面,擁有承恩寺、千峰庵等宗教資源。距今1400余年歷史的承恩寺,是鄂西北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佛教寺院,始建于隋,鎮寺之寶是國家文物保護萬斤銅鐘。千峰庵位于襄憲王墓前,相傳為襄憲王的嬪妃們出家護陵的廟庵。
在文化藝術資源方面,擁有八一電影制片廠湖北分廠的電影藝術資源,以及江奇石文化、繡花剪紙文化、民樂文化和地方小吃飲食文化等民俗文化資源。
八一電影制片廠湖北分廠是擁有攝影棚、錄音棚、洗印車間等技術先進、設備完善、功能齊全、設施配套的現代化影視生產基地。建廠40余年,總計洗印生產35mm和16mm電影拷貝68,976部,在完成影片洗印加工任務的同時,先后拍攝了《祁連山的回聲》《士兵的榮譽》《諸葛亮》《柯棣華大夫》《八路軍》等數十部優秀影視作品。
在林特資源方面,擁有承恩寺國家森林公園、五朵山林場等林場,油茶生態示范園總面積11,000畝的萬畝油茶基地,以及富含促進人體長壽的稀有元素“硒”的富硒山泉水,此外,還有貢米、腐乳和土雞養殖等資源。
規劃:七大板塊激活茨河文化生態旅游
坐擁文化與生態兩大核心資源,茨河文化生態旅游將呈現出怎樣的形態?未來將給茨河鎮,乃至整個襄陽市帶來什么樣的旅游格局?
深圳軍誠公司相關負責人指出,“在項目一期啟動以后,我們將依托漢江景觀資源、襄憲王陵歷史文化資源、電影藝術文化資源、紅色旅游資源等,在36.72平方公里的總體規劃范圍內,陸續打造國際化的親子夢幻樂園、電影藝術博物館、紅色研學旅游、康養大健康等業態的旅游產品,滿足不同消費群體的需求。”
該負責人表示,茨河文化生態旅游項目的總體開發思路為“一個產業集群,兩個發展片區,三個核心業態,四個開發模式”,計劃分為7大板塊逐步落地推進。其中,7大板塊分別為景區服務中心、項目示范、文化產業、森林旅游、田園風光、運動園區、康養及中醫藥大健康等板塊,各板塊分別規劃。
一個文化產業集群是以建設半畝園國際美術館和八一電影藝術博物館為核心,整合文化產業資源,形成一個具有國際規模的、由民營的美術館、博物館、藝術中心等構成文化產業集群。
兩個發展片區是以文化產業集群為核心的國際化藝術會展觀展片區,以歷史遺跡和自然風光為核心的觀光度假片區,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旅游消費體驗區。
三個核心業態是建設以八一電影博物館和半畝園國際美術館等場館為核心的國際藝術策展產業園;建設以五朵山風景區為核心,襄憲王陵、承恩寺為主題景點的度假旅游中心;建設以林業產品和生態種植業為核心的農業生態科技觀光示范園。
四種開發模式是指以文化藝術集群為核心的會展模式,以歷史遺跡和自然風光開發為核心的觀光模式,以生態農業、生態林業開發為核心的休閑度假模式,以古鎮漢江行商歷史和紅色旅游開發為鏈條的商旅模式,四種模式相互補充,有機整合。
政策:搶抓政策機遇助力湖北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報告進一步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部崛起”是湖北省從全局出發做出的又一重大決策,是我國新階段總體發展戰略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施中部崛起,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自然和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發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項目。
在國家、省市多重戰略在疊加的政策背景下,茨河文化生態旅游項目搶抓機遇,運用創新理念,解放思想,是探索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思路的一次嘗試。深圳軍誠公司為項目未來描繪了一幅打造符合現代審美習慣與消費需求的文化藝術、生態旅游、休閑度假國際化目的地的藍圖。具體實施過程中,項目將按照“保護為主、環境為主、遺跡復建為主、開發為輔”的總體思路,采取“先環境后項目、先交通后土地、先核心區后全面展開”的方式,制定總體詳細規劃,分步推進。
同時,項目將充分結合茨河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確立“生態農業、科學種植、無害種養,走農戶加企業、企業加院校、土地科學流轉加新農村建設”的思路,打造旅游農業、觀光農業為系列的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為核心的衍生型項目。
茨河鎮可以形象地稱之為襄陽的“西廂房”,也是襄陽市的后花園。在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歷史機遇期,充分發展綠色旅游,是茨河鎮一直在努力的目標。未來,茨河鎮將圍繞當地的核心資源,打造以碼頭文化、行商文化、紅色旅游為亮點的旅游度假區。伴隨各度假旅游中心的建成,帶動當地人文民俗、商業交流、餐飲住宿、交通物流、物業服務等各業態的繁榮,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力爭在不久的將來,成為襄陽市乃至湖北省的一張文化名片,助力湖北省高質量發展。 (丁笑天)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