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加強社會治理創新提升政法綜治工作紀實

破解社會治理難題的“莆田密碼”

網格化服務管理在應用中不斷拓展

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便民利民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12月21日訊   城鄉網格化管理是適應當前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的一項革命性創新。而莆田市是全省較早啟動并持續堅持網格化探索實踐的設區市。從2014年開始,網格化服務管理建設連續3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其中,以涵江區為代表的網格化服務管理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該區將社會治理中最常涉及的平安建設、社會治安、人口管理、糾紛調處、“兩違”巡查、便民服務、交通秩序、消防排查等內容全部納入網格化平臺運行,建立起以網格為基礎、全區統一、區鎮村三級對應、互聯互通的社會治理服務信息化綜合平臺。

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前排左五)調研涵江蒼然社區網格化服務中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將精細化服務理念融入社會治理體系當中是與時俱進的必然要求,莆田市網格化服務管理也在應用中不斷拓展。

12月19日上午,莆田市涵江區涵東街道蒼然社區網格員小劉來到社區新開的一家餐飲店內,認真查看了就餐環境、后廚衛生,用專用手機拍攝了3張照片。當她詢問老板得知這家店還沒來得及辦證后,便把未辦證信息和店內圖片一起上傳到了網格化平臺上。

小劉發送的信息和圖片,直接由網格化平臺自動分發給了涵江區食藥監分局。一名食品藥品安全協管員收到信息和圖片后,馬上按網格區域轉發給了當地食藥監所。一線監管人員根據信息,立即前往這家餐飲店,向老板介紹了食品安全知識,并督促其盡快辦證。至此,一個由網格員、協管員、監管人員共同組成的食品安全監管鏈條,圓滿完成。“融入網格化平臺后,我們執法有針對性,效率大大提高了!”涵江區食藥監分局工作人員評價說。

莆田市委副書記、代市長李建輝(第二排中)調研立體化治安防控工作

今年,莆田市在網格化服務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推進部門對接、平臺集成,深度挖掘網格化平臺應用潛能。培育出“網格化+社區治理”“網格化+食藥監管”“網格化+多元調解”“網格化+防汛應急”等實用高效、便民利民的“網格化+”品牌。其中,食藥安全網格化監管模式,得到了國家食藥監總局、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的充分肯定。去年,全省在莆田市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莆田食藥安全監管經驗;今年,莆田市入選全國第三批食品安全城市創建試點。這是莆田市網格化體系完善、網格化應用深入和網格化品牌效應的成果體現。

為服務群眾設計載體,為凝聚人心搭建平臺,為推動發展創造條件,為促進和諧提供保證……目前,莆田全市已建立1個市級、7個縣(區)級、54個鄉鎮(街道)級、841個村(社區)級網格平臺;劃分單元網格2701個,平臺錄入有效數據100多萬條,解決群眾訴求1萬多件,為民辦實事好事1500多件。這張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大網格”,猶如血脈延伸到整個社會肌體的最末梢,使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煥發出蓬勃生機,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常態化機制建設在探索中不斷豐富

多項社會治理創新居全省前列

律師代理申訴制度“五個一”、案件評查監督“五化”、綜治龍頭責任制“兩辦法、兩規定”、破解信訪難題“四兩四一”、項目維穩會商“八機制”、防范欠薪風險“五辦法”、關愛青少年“一建三促”機制……近日,莆田市委政法委、市綜治辦匯總編印了一本涵蓋26項社會治理創新的經驗做法,體現了莆田市綜治平安建設很多工作都已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長效機制。其中,精神病患者救治問題專項治理機制走在全省前列。

對易肇事肇禍精神病人這個特殊群體的救助管理,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安全,更關系到社會和諧穩定。今年來,莆田緊緊圍繞嚴重精神病障礙患者發現難、管理難、銜接難和救助難等問題,集中開展嚴重精神病障礙患者肇事肇禍問題治理行動。

平安建設宣傳月晚會
 
民警利用視頻監控研判分析案件

“現在每個村的精神病人都登記在冊,有人專門掛鉤排查管理。”據莆田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員介紹,今年來,莆田市衛計部門、公安部門、綜治部門分別建立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信息管理“三大”系統。通過落實“滾動排查、通報對比、評估鑒定、日常管控、管送救治、救助保障、接訪隨訪、聯席會商和督導檢查”九項工作制度,建立“排查建檔、隨訪登記、責任書簽訂、有獎協議”四大治理臺賬,確保對每個精神病障礙患者的精準管控。目前,莆田全市已有379人簽訂居家監護以獎代補協議,有355人落實收院治療,實現應簽盡簽和應治盡治要求,看護獎金也提高至3600元/年。

坦言說,嚴重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禍問題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難題,但莆田市抓住了醫療機構患者病歷這個排查發現的“總開關”,打通了醫院與衛計、公安等職能部門的對接通道,鎖牢了排查發現、評估鑒定、收治救助、隨訪服務、屬地管控等各個環節的責任鏈條。該專項治理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完全得益于該市在全省率先建立“3946”閉環管理機制、一歷五單銜接機制等長效的常態化機制。

通過創新機制,推進各項工作由“突擊式”向“常態化”轉變的又一亮點是破解人民法院“執行難”問題。莆田市在全省設區市層面率先制定出臺《關于聯合懲戒失信被執行人的實施方案》。實施“網絡查詢查控、執行信息公開、失信聯合懲戒、審判執行聯動、法院社會協同”等5個機制,規范運用執行指揮調度、網絡司法拍賣、律師代理申訴、失信媒體曝光等綜合措施,執結歷年執行積案22936件,執結到位標的85363.40萬元,執行工作成效得到省法院的充分肯定。

立體化防控體系在實戰中不斷提升

織密無縫對接視頻監控“天網”

4月11日晚,莆田市城廂區華林工業園區內,一輛無牌三輪摩托車撞倒一對夫妻、導致一死一重傷后逃逸。為逃避公安機關偵查,肇事司機張某費盡心機逃竄。沒想到,還不到48小時,民警就出現在他面前。

循跡尋蹤的奧秘,在于一張遍布城鄉、無縫對接的視頻監控“天網”。

“盡管張某的逃竄路線長達21.9公里,其中一半以上是鄉間小路,但仍無法逃脫監控,我們綜合39個道路監控和131個電子小區、村莊的視頻探頭一分析,他就現形了。”城廂公安分局信息警務中心民警介紹。

網上大調解中心調解糾紛案件網上現場

強調實用實效,注重性價比,以標清為主、高標清結合,是莆田“天網”的特色。他們改變過去在每個十字路口安裝一個球機的做法,改為安裝3到4個槍機,保證每條路24小時都能照到,不但知道目標“從哪來”,還知道目標“往哪去”。同時,將治安視頻延伸進居民區,在開放式的社區、農村建設電子小區。

“由政府出資建設居民區視頻系統,主機托管在警務室、居委會等場所中,在小區和村莊布建視頻探頭,相互聯網,監控小區、村莊內的主要通道、樓道和出入口。”莆田市委政法委工作人員介紹說。

近年來,莆田市按照“建設者使用、使用者建設”的思路,市委、市政府連續5年把公共視頻監控體系列入“為民辦實事”建設項目。截至目前,全市用于社會公共安全監控的攝像頭共有67891個,建成電子警察村莊(小區)2188個,全市7個縣區城區的視頻覆蓋率全部達100%以上,形成了以“三個卡口、八張網絡、九項機制、五個根基”為支撐的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在打擊犯罪、防范盜搶、交通管理、服務群眾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此基礎上,公安部門結合技偵、網偵、情報、GPS定位等手段,創造了多種視頻合成技戰法,使立體化治安防控如虎添翼。去年,莆田市刑事案件立案數下降幅度等4項指標排名全省第一。

多元化糾紛調解在實踐中不斷延伸

調解理念在各個行業得以踐行

近日,莆田市城廂區一商鋪兩名股東發生民事糾紛后,登錄城廂區委政法委網的“調解室”尋求幫助。經調解員2個多小時的調解,糾紛平息。當事人之一林某高興地說:“我在店里直接參與調解,不浪費時間,對網上調解的結果很滿意,已約定現場會面簽署書面調解協議書。”

以前,矛盾糾紛發生后,法院、司法等相關部門調解員需約雙方當事人到場才能進行調解。如何拓寬解決矛盾糾紛渠道,為當事人提供及時、便捷的調解模式?城廂區作為莆田市網上調解工作示范點,依托互聯網平臺,運用網絡調解軟件,在全省率先成立網上大調解中心。

其實,多元調解工作機制一直是莆田綜治平安建設的老品牌。在莆田,大部分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苗頭,創造了形式多樣的工作模式和獨具特色的調解品牌。除了星級調解員、名人調解工作室、駐外商會調解室等,還有消費糾紛多元調解銜接、反家暴聯動等一批特色平臺,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

如今,為不斷深化品牌效應,推動社會治理創新,今年來,莆田市將多元調解工作與網格化平臺對接,開發運用“網格化+多元調解”。將司法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行業調解和基層調解資源全部納入網格調解指揮平臺,做到了收集、研判、分流、交辦、預警、考評以及遠程網絡視頻調解的網格線上運行,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時空的調解無縫銜接,培育出勞動關系“1+N”多元調解中心、“網格+網調”以及蘇家村區域調解、媽祖民間調解室、律師代理申訴等。從而推動多元調解網絡向各個領域不斷延伸,多元調解隊伍向各個層面不斷拓展,多元調解理念向各個行業不斷踐行。

實踐表明,融合“中國智慧”的多元化調解,能暢通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為冰冷的法律注入溫情。據統計,莆田全市現有各類調解組織1141個、調解員5126人;今年以來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37976件,化解成功率在92%以上。

“政法綜治工作為社會穩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司法公平正義做了大量創新推廣,為社會安定穩定奠定了扎實基礎,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生態。”莆田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李飛亭說。

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面對新任務新挑戰,下一步,莆田市各部門將順應人民群眾對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權益保障的新期待,不斷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堅持綠色發展,為打造宜居港城、建設美麗莆田,創建美麗中國的示范區而努力奮斗。

(本報記者 林振華 通訊員 林文錦 江啟鎮)

2016-12-21 16:52:54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