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鑄“國家實力” ——中冶集團深化改革扭虧轉型紀實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冶集團),是中國國企改革與發展的一面鏡子。

中冶集團有著60年國家隊的驕傲。作為中國鋼鐵工業的開拓者和主力軍,承擔過鞍鋼、武鋼、包鋼、攀鋼和寶鋼等國內90%以上大中型鋼鐵企業建設工程,為我國鋼鐵工業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長期是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支撐,曾誕生與鐵人王進喜等齊名的馬萬水“站在排頭不讓,扛著紅旗不放”的奮勇爭先精神。

金融危機后,受全球經濟減速、鋼鐵行業深度調整,以及幾年前盲目兼并重組企業等諸多因素影響,陷入空前的困境。2012年,中冶集團虧損額高達73.6億元,名列央企虧損前列。帶息負債1700多億,應收賬款和存貨高達2100多億,許多銀行停止授信,資金鏈瀕臨斷裂邊緣。內部則出現“信心危機”,彌漫一種失望、懈怠情緒。

2013年,中冶集團實現利潤44.4億元,同比扭虧增利118億元,效益增幅位居央企第一;2014年實現利潤60.3億元,增長了35.8%,率先走出了中央企業改革脫困的名單;2015年實現利潤68.6億元,增長13.8%,利潤年均增幅24.8%。企業經營業績連續三年刷新歷史紀錄,利潤持續高速增長,新簽合同額屢創歷史新高,資產質量大幅改善,企業品牌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2016年7月20日,中央企業負責人2015年度、2013—2015年任期經營業績考核結果揭曉,中冶集團成功晉級2015年度A級企業名單, 并獲2013—2015年任期“科技創新優秀企業”稱號。

“脫胎換骨”的巨變,從巨虧到大幅盈利,只用了三年時間。如此多的改變在發生,如此多的產能被轉換,如此多的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紛紛破題,對外界是一個謎團。這三年改革扭虧的經驗是什么?我們從“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埋頭苦干的中冶精神理悟他們攻堅克難的改革狀態;從“要站在國際水平的高端和整個冶金行業的高度,以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無可替代的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持續不斷的革新創新能力,承擔起引領中國冶金向更高水平發展”所透露出“國家責任”的崇高境界; 從“把黨交給的事業出色地干好就是最大的政治,就是最大的忠誠”里面看到了他們這支團隊強烈的忠黨報國信念。

中冶三年,是一個改革單元。在我們國家進入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中冶扭虧轉型的傳奇性貢獻,是對當下國企改革與供給側改革最有說服力的樣板。它用事實告訴人們,中央企業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黨中央提出的“做強做優做大、有活力有影響力有防風險能力”的央企目標,成為黨和國家值得信賴的依靠力量。

在國企風險積聚時提出“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打響攻堅克難、奮力自救的攻堅戰

2012年,是中冶人最艱難的日子。作為一家完全依附于鋼鐵的傳統冶金老企業,面對冶金市場的大幅萎縮和效益下滑,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重大問題集中爆發,到2012年跌入谷底。最為突出的是中冶葫蘆島有色、中冶恒通冷軋、中冶紙業“流血”不止,成為壓在中冶頭上的“三座大山”。中冶集團虧損額在100多家中央企業中虧損排名第三,在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中連續兩年被評為D級企業,連續兩年被國資委列為債務風險特別監管企業。很多人覺得看不到希望了,人心動蕩不安。

從中冶情況看,前期擴張對中冶帶來最大的后遺癥還不是產能過剩,而是債務腫瘤從良性成長為惡性。似乎在一夜間,風險聚集。北京三元橋的中冶大樓前,上訪靜坐的不斷。中國中冶股價從5元多跌到1.5元,中冶人面對的是股東拍著桌子喊“你們已經垮了,關門算了吧,我們不相信你們了!” 最可怕的是內部“信心危機”,被提拔的干部不愿就任,在職的技術人員要求調動。懈怠情緒彌漫,很多人說中冶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2012年9月5日,是中冶人刻骨銘心的日子。面對巨大的財務風險,8月剛剛履職上任的國文清提出“既不能讓危險和風險集中爆發,把中冶擊垮;也不能讓問題久拖不決,把中冶拖垮。黨把我們放在這個位置上,我們就要為黨分憂。我們絕不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改革扭虧的信心”、“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他提出風險在哪里,黨的干部就要出現在哪里,黨的建設就要跟進到哪里,黨組織活動要嵌入治理風險的每個環節。

一個“擊垮”,一個“拖垮”,是中冶集團面對風險聚集局面的清醒認識。像一支搶險隊匆匆登場,中冶集團黨委站在困難前面,組織力量化解風險,穩定局面。

幾起虧損企業的處理,風險剛剛得到遏制,中冶集團黨委新的頂層設計就從一團亂麻中被理出來了。他們做出了“回歸主業”的重要抉擇,提出“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的發展愿景;按照“一年邁一步,三年跨大步”的發展步驟,克服“貪多嚼不爛”現象,從瘦身做起,圍繞冶金建設核心主業,扎扎實實地為國家實力鞏固基礎。

自我調整、主動調控背后,是對經濟規律的深刻洞察,更是對國企地位的深刻理解。國文清講經濟困難是暫時的,要從國家大局出發抓住鋼鐵主業不放。中冶新發展愿景在關鍵時期回答了中冶集團辦什么樣的國企、走什么路徑、朝著什么目標前進的重大問題。

以“9·5”會議為分水嶺,中冶集團開啟了企業改革脫困、奮力自救的發展大幕。對造成巨額虧損的三家企業實施剝離策略,止住“出血點”。

2012年中冶恒通完成破產后劃轉港中旅集團。

2013年3月,中冶紙業以央企內部資源整合方式整體并入誠通集團。

2013年12月31日,葫蘆島有色進入破產重整程序。

在奮力自救的同時,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顯得更集中了。中冶集團黨委就此機會在內部推進一系列改革,激發體制機制活力,層層落實黨的建設主體責任。整合業務資源、優化資源配置,積極探索產業鏈上的縱向整合,穩妥推進國內子企業的區域化整合以及海外業務整合,優化布局結構,避免同質化競爭。推進子企業內部組織架構從對應冶金市場向對應適當多元市場變革。建立設備物資集中采購、礦產業務、集團非上市資產的經營和管控平臺,實現資源集約、資產優化。這些綜合改革措施的推進,激發了企業內生活力。

在項目管理上,全面清理在手項目,按照優質項目、普通項目、困難項目分類管理。優質項目努力打造精品、樹立品牌;普通項目最大程度貢獻現金流;不能脫困的項目快速予以處置,加快資金周轉,規避項目風險。

經過不懈努力,中冶集團搬走“三座大山”已經有了眉目,影響效益提升和資金鏈安全的障礙也基本消除,重大項目風險得到有效控制。人心也開始慢慢凝聚起來了。

從2012年虧損73億元到2014年盈利60.3億元。變化來得太突然,以致令人難以置信。人們覺得“一年邁一步,三年跨大步” ,希望在前。

在改革最艱難的破產重整一環突破,為“僵尸企業”找到合適的“墓穴”,葫蘆島出現鳳凰涅槃盛景

清理僵尸企業,現實情況復雜。國文清在黨委會上說,讓困難企業早日脫困,要為“僵尸企業”找到合適的“墓穴”、早日“入土為安”。很多傳統老企業面臨這個最急迫問題,猶豫不前,難以下手。中冶集團對葫蘆島有色公司(以下簡稱“葫蘆島有色”)的破產重整,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對于中冶把破產重整作為增強活力與動力的關鍵一招,葫蘆島市領導說,“開始想不到,也不敢想”。這是目前最大的央企破產案,何其艱難,一次次引起了軒然大波。

2007年末,中冶集團從資源開發向有色冶煉深加工擴張,持有葫蘆島有色51.1%股權。此時,葫蘆島有色已經資不抵債。中冶集團為葫蘆島有色扭虧脫困先后投入98億元資金后,再繼續為其“輸血”,中冶自己就會被拖垮。

2012年末葫蘆島有色資產負債率高達241.68%,嚴重資不抵債,成為龐大的“僵尸企業”。2011年虧損10.8億元,資金鏈斷裂,無力償還銀行長短期貸款約37億元。

葫蘆島有色將面臨全面停產,職工生活無著落,1.2萬戶居民面臨停水停電或引發社會問題,情勢迫在眉睫。

最為緊迫的是,鋅業股份的重整如不能在2013年完成,將被迫退市,“央企退市”將在國內外造成巨大影響。

葫蘆島有色將破產重整!聽到這個決定,很多人目瞪口呆,有人驚訝得張大嘴半天合不起來。此前,圍繞葫蘆島有色及鋅業股份扭虧脫困工作,已經深入研究技改投資、異地搬遷、股權轉讓、破產清算和破產重整等多個方案。這是中冶集團最后的選擇:破產重整。

破產清算會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危及社會穩定,企業資源無法有效利用。再說,“央企破產,這不是宣布企業死刑嘛,你們自己說得出口?”地方領導反過來勸導中冶領導。

中冶人的解釋,破產是市場經濟時期的合法行為。實現法律框架下的股權和債務重組,使企業從困境中獲得新生;又能在法定程序保障下最大限度維護企業和社會穩定,目的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2012年11月6日,國務院國資委第220次黨委會同意并支持中冶集團黨委上報以破產重整方式處置“僵尸企業”的改革方案。

僅僅想改革、敢改革是不夠的,會改革才是真正的功夫。國文清回憶說,“破產是一個點,解決的是幾個點,是一條線,牽涉的是一個面,這是一個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環環相扣”。里面有兩個企業破產重整,兩個破產清退,大案小案,撲朔迷離,錯綜復雜。譬如找重組方,而民營企業一開口便說“你得把包袱去掉”,而中冶“說客”表示“包袱決不留給你,還陪一筆可觀的嫁妝哩”。尤為重要的是,需要平衡重整方與企業原有股東、債權人、職工的利益,僅僅債權人就有3600家,落實重整資金來源,在法定程序下制定《重整計劃》,要做得有情有意,合規合法。

2013年10月22日,國務院國資委和遼寧省政府召開葫蘆島有色破產重整第一次專題會,決定由中冶集團、地方政府和引入的第三方共同參與重整,分步實施股權調整。第一步依法完成破產重整程序,實現三個重組方的進入;第二步推進企業改制。

重整方的引入是重整成敗的關鍵。多家中央和地方國企望難止步,只能從5家民企中比選。最終在遼寧省支持下將東北較大的金屬采選企業宏躍集團作為了新引入的重整方參與重整。由此,實現了中冶集團控股55%、宏躍集團持股35%、遼寧省和葫蘆島市各持股5%的第一步股比目標。

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里,中冶集團和宏躍集團投入增資款和股東借款共計12.56億元,為鋅業股份落實重整資金提供了保障。

“先立后破”,“破而不滅”,鋅業股份重新上市,是中冶破產重整成功的基礎。通過認真梳理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大力推行環保技改、管理提升、降本增效等有力措施,鋅業股份重新獲得持續盈利能力,最終用時18個月,于2014年8月6日實現了恢復上市,鋅業股份股價由停牌價3.88元漲到6.3元,使得企業、職工和20萬股民信心陡增,并為葫蘆島有色重整下一階段推進職工安置等歷史問題處置提供堅實保障。

債務清償是攔路虎。對中冶集團78億元債務清償6.1億元,全部用于后續職工安置;對銀行金融機構近45億元債務依法進行有效清償,為企業后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金融環境;對其他近27億元經營性債務嚴格依法清償,使企業徹底減輕了債務負擔。

最后是關聯企業處置和“僵尸企業”出清。2014年下半年,管理人先后完成了2家低效無效子企業股權轉讓和4家“僵尸企業”出清。

接著,中冶集團著手實施葫蘆島有色股權深度調整,嚴控風險、分步實施,實現宏躍集團控股39%,葫蘆島市持股29%,中冶集團持股27%,遼寧省持股5%,企業內生動力和經營活力得到激發。混合所有制改革當作創新體制機制的有效抓手,企業實現了“三新”:新機制出現、新動能再造、新活力增強。

一串數字告訴我們,安置轉崗職工2.4萬人,移交“三供一業”等7項社會職能,夯實資產并清理債務近150億元。

最可喜的是,在有色冶煉行業持續低迷、整體虧損的環境下,葫蘆島有色由重整前每年虧損10多億元轉變為重整后連續三年年均盈利近1億元。

是生存的壓力倒逼,還是飛躍的改革動力推動?無論是何種背景下的改革,最終的效果是:鳳凰涅槃。這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詞,一個改革的夢想,現在在葫蘆島看到了,宏偉壯觀,瑰麗動人!

葫蘆島有色破產重整的完成,是央企當時最大的破產重整案。曾有的嘈雜喧囂都已經湮沒在改革時光的塵埃里,留下一個事實為人們記憶:中央企業沒有把問題推給政府、推向社會,而是扛起了國家隊應盡的社會和道德責任,做到改革有為,興企有為!

造就新動能,走高技術建設之路,在“一帶一路”展示國家核心競爭力,世界鋼鐵因有中冶而不同

舊產能去掉了,很快積聚新產能。中冶快馬加鞭,奔向新的境界,在“一帶一路”展示鋼鐵產業的中國力量。

2015年,中冶實現營業收入2218億元,現金流凈流入150億元,資產負債率由2012年的86%降至79.6%,新簽合同額跨躍式突破4000億元。國文清說,企業走上了正常健康發展軌道。

2016年7月,中冶集團集規劃、勘察、設計、工程建設和運營服務于一體,14家單位2萬多中冶精英歷時三年一舉建成寶鋼湛江鋼鐵千萬噸級鋼鐵企業,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低碳板材生產基地。這是中冶集團在攻克改革脫困與轉型創新兩大重點任務扭虧增效的同時,探索出的一條中冶獨特的創新驅動之路。在前兩年打牢基礎的前提下,2015年中冶集團提出打造“四梁八柱”業務體系升級版,再造建設“美好中冶”新優勢,爭做“全球最強最優最大冶金建設運營服務國家隊”的目標。2016年6月23日,《中冶集團冶金建設國家隊行動手冊》在京正式發布,標志著冶金建設國家隊進入到一個新起點、新時期。

湛江鋼鐵項目建設,彰顯了中國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國家隊”的實力。通過集團內最頂尖的設計企業和最拔尖的施工企業“結對子”,建造國際一流的鋼鐵產品項目,對于引領中國鋼鐵向更高水平發展,樹立起碩大的里程碑。

什么叫做強做優做大?國文清給企業的定義是,始終以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無可替代的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持續不斷的革新創新能力,承擔起引領中國冶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不斷擴大中國公司的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現實中,這張畫卷在“一帶一路”上漸漸鋪開。

在湛江鋼鐵項目隔海相望的臺塑越南河靜鋼鐵,由中冶人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這座越南最大的現代化鋼廠,是東南亞乃至世界鋼鐵建設與運營的標桿和樣板工程。

由中冶集團規劃、設計、建設的馬來西亞馬中關丹產業園年產350萬噸鋼鐵項目,是產能整體走出去的標本。馬方數度猶豫,最后不得不找中冶。該項目采用全球主流的全流程鋼鐵冶煉工藝生產流程,以及環保型原料場、緊湊式“一罐制”鐵水運輸、熱裝熱送等國際領先環保技術,生產棒材、線材和H型鋼,填補了整個東盟地區的空白。這是“技術+產能”的中冶特色國際化之路的顯現。

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向西,印度是世界鋼鐵巨頭角逐的最大擂臺。中冶人2006年去印度,當地鋼鐵企業對“中國制造”不屑一顧,連續三年競標失敗,只能與印度二流鋼鐵企業合作。就是這短短幾年,中冶的實力在印度人心目中發生突飛猛進的變化。2015年10月,中冶賽迪在與德國、奧地利、意大利、日本、韓國公司的激烈競爭中,擊敗對手,獨立獲得世界最大新建高爐——印度TATA鋼鐵KPO鋼廠5870立方米高爐的設計和技術服務合同中標,奠定了中冶高爐技術世界領先的地位。2016年3月,中冶焦耐KPO項目一期工程四座焦爐全部投產,標志著中國鋼鐵產能走出去的強國地位的確立。

“絲綢之路經濟帶”上,中冶京誠總承包的伊朗阿爾法鋼鐵公司阿爾達坎年產80萬噸電爐煉鋼連鑄項目成為合作共贏的樣板工程,為后續承攬伊朗國家鋼鐵公司7個總承包項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細心的人不難發現,中冶的國際化在近幾年進行著一場靜悄悄的變革。由以往單純的工程建設“走出去”,轉變為推進鋼鐵產能“走出去”,由單打獨斗承攬工程轉變為與所在國優勢資源互補合作共贏。中央在2015年年中提出產能“走出去”與國際合作的開放新思路,事實上,中冶集團是這種探索的急先鋒。

當然,科技創新能力是中冶實現提質增效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在中央企業負責人2013—2015年任期經營業績考核中,中冶集團榮獲 “科技創新優秀企業”稱號,位居冶金類與建筑類中央企業前列,較上一任期強勢攀升。作為國家創新型企業,中冶集團擁有的有效專利數連續三年位居中央企業第四名;擁有的國家級研發平臺數達到17個,擁有省部級與集團級科技創新平臺108個, 位居中央企業前列;三年共計獲得國家科技獎8項,獲得中國專利獎金獎1項;主導制定并發布國際標準3項。這些都有力地支撐了中冶技術、工程和裝備走出去。

“到有草的地方放羊、到有魚的地方撒網”。國文清上任之初就清醒地意識到,黨把這么大的企業交給我們,我們得放大國有資本功能,讓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中冶這樣完全依附于鋼鐵的傳統冶金老企業,不轉型升級發展便沒有出路。事實是,2012年,中冶合同額中鋼鐵比例占80%,到了2015年僅為18%,2016年一季度下跌到12%。市場是殘酷的。然而中冶人憑借60多年的技術積淀,把在冶金工業領域對水電氣的工業建設技術優勢延展轉場到民用市政領域,率先成立了中冶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美麗鄉村與智慧城市、水處理、康養和主題公園六大技術研究院。2015年10月29日,全國第一家專業綜合管廊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正式成立揭牌,標志著中冶集團初步完成搶抓綜合管廊國家城市建設“第三戰略”機遇期。在珠海、常德、沈陽、白銀、包頭、四平多地管廊項目多處開花,被住建部評價為“總里程第一、單項成績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高技術建設新興產業領跑者。

2015年,面對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經濟新常態,按照鋼鐵冶金的8大部位、19個業務單元,明確了設計類子企業第一、第二梯隊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施工類子企業,形成了冶金建設國家隊的基本陣形與核心團隊,確保了中冶既有充分的力量做好冶金主業,又有充分的力量轉型發展,形成強大的新動能。

把企業發展置于國家發展、全球發展的大環境、大格局之中,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就會由大變小,機遇會由少變多。現在,中冶提出一個明確的目標,到2020年,在世界冶金市場占有率要由60%增長到80%,讓中國鋼鐵的力量走向全球。國文清強調,中冶要成為國家實施“走出去”、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力量,就是要長期堅持走高技術建設之路。

伴隨中冶由D級到A級的跨越,黨的領導地位空前鞏固,“一個核心五個引領”,講出中國國企“最重要的故事”

中央企業負責人任期經營業績考核,是國家對中央企業最重要的考核。中冶集團由連續兩年D級,晉級跳過C級,在B級只停留一年,2015年度進入A級企業,標志著中冶集團進入第一方陣。

中冶人是在有史以來最艱難、最危險的時期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三年多來,中冶給人們一個強烈感受是,這個企業已經走過一個歷史關口。在快速轉型的三年里,中冶人把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都甩到身后去了。他們走過這片“雪山草地”,回顧這段改革的“長征”,不約而同地說起2012年的“9·5”會議。

改革的長河潛流深沉,要經過時間的沉淀,才能發現水道令人驚嘆的轉換。在中冶集團調研,有多位中層干部告訴我們,中冶改革扭虧最重要的經驗是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跟黨走,不懈怠。他們在時間沉淀后的分析,使人信服。看起來有一部分央企虧損的教訓之一是過度擴張,背了不該背的包袱,根子上是有些重大決策背離了黨委領導原則,并沒有在黨委會研究,黨對國企的領導弱化了。從“9·5”會議后,中冶集團的重大決策都是在黨委領導下進行的。僅僅在葫蘆島有色破產重整案進行過程中,國文清主持召開黨政聯席會不少于50次。從制定虧損企業治理總體方案起,明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承擔虧損治理的責任,黨委一直起領導核心地位與作用。

國文清說,改革走到哪里,黨的建設就要跟到哪里。任何時候都要堅持黨對改革的領導,國有企業的負責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的政治責任。改革是對傳統利益格局的打破和新型利益格局的建立,困難很多,譬如,國企能不能破產?能不能引進民間資本?國有資產會不會流失?每一步都面臨考驗。中冶人發自內心地認為,如果不是黨委集體領導,如果不是國資委黨委的領導與支持,改革扭虧不可能這樣順當快捷。也有干部說,我們趕上了好時候,就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國企業改革的好政策。所以,中冶形成一個新習慣,每當黨中央、國務院有改革政策與重要精神出來,黨委書記國文清總要第一時間組織學習與宣講,有時一周一次,至少半月一次。

中冶集團提出的堅持黨的領導,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個引領體系。具體內容是一個核心,五個引領。圍繞黨的領導這一核心,實施政治作風引領、發展戰略引領、破解改革難題引領、制度創新引領與國企文化引領。黨的建設像一棵大樹,扎根在國企改革與發展的深厚土壤里,枝繁葉茂。

“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中冶精神的提出,是對中央深化改革決策的響應,是一種政治作風的引領

。當時中冶彌漫著一種“不作為狀態”,不少人被虧損拖怕了萎靡不振。在央企,子企業看總部,總部看老總,到了九點,人還未上班。風險聚集,更大的風險是改革信心的失去,確實存在“信心危機”。

從2012年的“9·5”會議起,國文清提出做人清清爽爽,辦事認認真真。常常是早晨7點便到辦公室,晚上很晚才走。也有習慣拖拉懈怠的,國文清借故連續打幾次電話,無形的提醒,使得上層帶中層,中層帶底層,懈怠的“霧霾”一下子就散了。隨之,層層建立制度,把子企業的風氣也帶起來了。中冶出現一個現象,周六周日隨時開會,隨時出發,上上下下,呈現“一門心思抓事業,一個調子大合唱”,風清氣正的新氣象。

“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實際上是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上來的政治表現。國文清在黨委會上說,我們是黨的人,國企要聽黨的話,忠黨報國是必須恪守的原則。國文清說,黨和人民把國有資產交給我們管理,是莫大的信任。必須從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開始,引導隊伍增強黨性修養,從思想深處擰緊螺絲。“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的改革精神就是從思想深處擰緊螺絲。

堅持黨組織政治核心作用重點在選人用人的領導和把關作用上。在改革扭虧的三年,中冶有一張干部“不能重用”的負面清單。中冶明確提出領導干部要“大力弘揚五種作風,著力提升五種能力”,包括“放膽爭先作風”,“真學真懂真干能力”等內容。有意味的是,國文清提出的“六種干部”不能重用的標準,包括“沒有強烈事業追求的干部不能重用”等內容。目的是在化危為機過程中,迅速帶領中冶干部員工形成一種治企有方、興企有為的狀態,鼓勵干部在工作一線摸爬滾打、快速成長。

“正確的戰略統領全局,創新的思路破解難題”,是中冶集團黨委對國企改革扭虧的戰略引領

。在國家這個大背景下來梳理中冶的決策邏輯,可以看到中冶集團黨委是怎樣通過制定發展戰略,把握方向,引領整個企業前進的。這是逐步演變和深化的過程,一個一個里程碑是那么清晰。2013年,中冶決策者首次提出“聚焦中冶主業,建設美好中冶”愿景,當時鋼鐵行業便已進入“寒冬”,產能過剩已是不爭的事實。環境變了之后,中冶該怎樣應對?2014年初,中冶響亮喊出力爭通過3-5年時間,形成以獨占鰲頭的核心技術、無可替代的冶金全產業鏈整合優勢,集中打造高端優勢,承擔起引領中國冶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不斷擴大中央企業的國際影響力和控制力,實際上是提出自己做強做優做大的目標。2016年,提出要長期堅持走高技術建設之路,是提出發展道路。他們這個理念主導了“十三五”規劃期間國企發展的主線。

國有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是中冶集團黨委對國企改革扭虧的制度引領

。通過反思中冶“三座大山”等重大風險出現的原因,中冶集團黨委明確從嚴管黨,必須通過國有企業制度的自我完善,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嚴格履行決策程序,規范經營決策與管理,形成既協調運轉又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管理體系。他們不斷加強風險管理與內部控制工作,建立重大內控缺陷責任追究制度,并建立健全內部控制持續、有效的運行機制和與戰略目標相適應的風險管理體系。突出監督重點,強化對關鍵崗位、重要人員特別是層層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他們把黨的領導與公司治理緊緊銜接起來了。

破解改革難題引領,是中冶集團黨委對國企改革扭虧的實踐引領

。葫蘆島有色的破產重整,讓整個集團干部知道為什么要改革,怎樣改革,改革的目標怎樣實現,葫蘆島有色是一個樣板。

“勇于拼搏、開拓創新、嚴謹精明、忠黨報國”的中冶國有企業家精神確立,是中冶集團黨委的文化引領

。調研時,看到中冶人把“忠黨報國”顯赫地列為企業家精神,令人佩服企業領導者的赤誠與堅貞,這在全國國有企業中并不多見,顯示出中冶人對“國企”兩個字的深刻理解。他們認定國企的獨特優勢,采用多種形式大力弘揚馬萬水精神,從早期的馬萬水“站在排頭不讓,扛著紅旗不放”精神到“一天也不耽誤,一天也不懈怠”樸實厚重的精神,這確實是中冶集團在經濟新常態下“觸底反彈,沖出困境,走上健康發展之路”的動力源泉,中冶人在國企改革中迎難而上、開拓進取、勇往直前的精氣神是從這里來的。

“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就這樣,中冶集團在三年間,在加強黨的領導這個核心問題解決的前提下,政治作風引領、發展戰略引領、制度建設引領、破解改革難題引領和文化引領,相繼展示。在一些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多年未有進展的改革紛紛破題的同時,中冶集團加強黨的領導,黨的建設經驗也充實起來,成熟起來了。

一個突出的變化發生在中冶。近三年來,中冶集團放棄了投資刺激的思路。對外投資金額從近200億元,降低到僅有十幾億元,且全部是投資到深化企業改革、科技創新方面。投資大幅度下來了,然而,新簽項目卻大幅度上來了。恰恰這幾年,是中冶集團有史以來市場開發成效最顯著的一個階段:新簽合同額三年平均增幅25.1%,承攬和儲備的“高新綜大”項目大幅增加,新簽5億元以上國內重大工程承包合同131個,合同額1606億元,同比增長27.2%。

數字是枯燥的,然而以企業改革發展成果檢驗黨組織的工作和戰斗力時是有力的說明。這告訴人們,中冶集團完成了深化改革扭虧轉型,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黨中央確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僅僅一年,而中冶集團已經實現了目標,交上一份漂亮的答卷。

長風萬里,破浪前行。從低谷中彈跳出來,迎來新一輪穩健發展的歷史轉折點時,中冶集團提出“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產業領跑者,長期堅持走高技術建設之路”為戰略定位,肩負起引領中國冶金向更高水平發展的國家責任。這是對習近平強調的國有企業是國家綜合實力的深刻理解與執行。

用國文清的話來說,這是中冶集團最想做成、必須做成、能夠做成的事業,也是幾代中冶人百折不撓、矢志不渝、堅定不移追求的目標。

有這樣的國企發展道路,有這樣深化改革扭虧轉型的力量,難道不值得黨和國家信賴?難道不值得黨和國家依靠?

2015年5月,王勇國務委員認為中冶集團的發展定位提得好,發展思路正確,符合中央精神,并帶頭為中冶集團鼓掌!

3年多來,中冶走出了一條改革的新路。這是一條既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他人的道路,一條特殊的國企改革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我們比其他地方都感覺到更接近黨中央關于加強黨的領導、搞好國企改革的期待。

習近平在建黨95年大會上說,歷史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只有與歷史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的人,才能贏得光明的未來。中冶改革扭虧的過程,“如同過山車一般跌宕起伏”,堪稱中國國企改革史上“最重要的故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肩負起國家實力使命的中冶人,堅持黨的領導,走高技術建設的發展之路,加速推進企業轉型升級,將續寫這個“最重要的故事”。中冶人美好的未來充滿希望!

2016-11-28 15:07:48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