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叁壽認為,2016年是大數據與傳統信息化廠商的決戰之年

2016-11-16 11:21:47     來源:     編輯:bj001    

2016年——“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大數據國家戰略的第一年,王叁壽認為,也是大數據與傳統信息化的分野轉折點。

2016年,在九次方大數據創始人王叁壽看來,是中國信息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標記了大數據與傳統信息化的顯著分野。

回顧20世紀末興起的一波波信息化潮涌,在當前這一時刻更能清晰地看到,中國多年來孜孜以求的“信息技術被高度應用、信息資源被高度共享、人的智能潛力及社會物質資源潛力被充分發揮、個人行為連同組織決策和社會運行趨于合理”的信息化構想,在大數據作為國家戰略首次寫入“十三五”規劃之年,跨越式地拓展了實現的路徑,這種突破和顛覆給真正意義上的信息化帶來了曙光。大數據與傳統信息化服務的角逐日趨白熱化。

角逐之間橫亙著一條數字鴻溝

十年前,中國對信息化發展之路明確作出戰略規劃,發布了《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彼時大數據尚未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而2016年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正在于經過了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2016年3月,大數據國家戰略明確寫進“十三五”規劃綱要;國家更應信息化呈現出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等新特征,在同年7月公布《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這份綱要被解讀為對《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發展和調整。

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大數據+”被賦予全新意義,一場數據變革、甚至思維變革悄然發生。大數據滲透至農業生產、工業制造、交通、醫療、金融、教育等傳統產業以及政府機構內部:

信息化服務的受眾企業正經歷著從“生產主導”向“用戶主導”的轉變,政府機構則從“電子政務”全面迎接政務數據的開放、共享。

供給側向需求側轉變的號角已經吹響,拘泥于解決財務系統、銷售部門、辦公系統等單一、局域電子化需求的傳統信息化廠商,被“數據價值”阻攔在外,傳統信息化不能解決數據與數據的碰撞和價值激發。

王叁壽說,大數據與傳統信息化的區別在于,大數據能夠實現預警、預測、決策和智能分析。大數據解決方案一站式地實現了企業、政府需要的數據采集和數據挖掘分析功能,它不依賴傳統信息化軟件作為基礎,因而它不是改進,而是對傳統信息化產品與服務的顛覆和全面替代。傳統信息化服務后續難以解決的數據“孤島”問題、數據靜態化無法盤活利用、無法結合外部多元數據等問題,在大數據面前迎刃而解——這正是大數據技術自身稟賦決定的天然優勢。

決戰打響 DT時代新常態

大數據時代((Data Technology)已經到來,一條華麗的分割線無形地存在。傳統信息化廠商在這場面對新技術的決戰中,勢必式微。

2016年,以九次方大數據為代表的大數據公司全面沖刺本土數據源開發應用,并已經將合作觸角伸向“一帶一路”沿線馬來西亞等友邦。九次方大數據應對中國80%數據源分布在各級政府部門的中國數據特質,與全國40余省市的國有控股平臺架構了大數據公司,力主大數據應用服務與數據資產運營,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大數據清洗、數據建模與算法等新技術與政務數據資產的結合,變現4000余個政府大數據應用場景,覆蓋醫療、金融、安監、質檢、旅游、農業、環保等30多個應用領域。

讓大數據真正落地,讓大數據落實在“應用”上。智慧城市、信用城市……大數據讓社群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更多行為軌跡化,成為協助政府社會治理決策、企業生產預警預測的數據資產。各類制成品更契合市場需求,公共服務則變得更人性化、更體貼,個性化的需求將決定產品的生產者、服務的提供者的行為選擇。而來自社會各領域的微妙變化,將促成經濟結構的優化,資源被適時、適度地配置到更需要的領域,過剩的產能得到消化釋放的時間、空間。

《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發布之時,世界已呈現出大數據興起的端倪:谷歌在2003-2006年陸續推出GFS、BigTable和MapReduce,被稱為大數據技術的“三駕馬車”。

十年后的2016年,大數據技術已不可同日而語。在面對這場科技領域全新的世界競爭時,中國,國家與市場力量實現了更深程度的聯合。數字化趨勢銳不可當,傳統信息化廠商的市場空間無疑將讓位于大數據新業態。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