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贏納科技創始人兼CEO邵品賢接受中國wifi垂直媒體-猛科技的專訪報道。在采訪中,邵品賢用一個擁有10多年硬件廠商經驗的角度層層剝開商業wifi的光環,還原真實的商業wifi。
上網時間越來越長,流量費反超通話費開支,大家都希望連Wifi上網, Wifi甚至被當做生理需求。進店消費中,Wifi已成為招攬人氣的標配。Wifi的火熱也促使著一大批設備商、運營商紛紛投身Wifi事業,我們看到的是各類商業Wifi如雨后春筍般瘋漲起來。
在采訪中,邵總分類了中國市場上兩種形式WiFi。“一種類型是Managed WiFi,即運營商在背后或者是大型的商業綜合體的IT部門提供的WiFi網絡。另一類是Unmanaged WiFi,即小店小鋪自己買WiFi路由器,對外撥一個SSID出來,這兩塊市場是組成了中國的WiFi市場。在這里面最有前景的是Managed WiFi。”
Managed WiFi(可管理式wifi)的核心是背后有一個運營商或服務實體來對這些商業客戶提供后續的WiFi服務,從最初的布點、安裝、日常運維和后續的增值服務,他們能夠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這種模式的wifi正如其定位“managed”一樣,可管理可控制,像我們熟悉的三大運營商、上海地鐵wifi等都屬此類。
對做實體行業的客戶而言,他只要把自己實體生意做好就可以,商業WiFi的搭建、互聯網技術支持和后續的運營服務等交給這些運營商來做。“所以從我的理解來看商業WiFi它其實是一個實體行業的IT服務提供商。 “
近兩年不少做商業Wifi的企業拿到融資,也有像百米生活這樣的運營商新三板上市。但大部分的商業wifi運營商都還走在努力變好的路上。贏納科技邵品賢分析了三個原因:首當其沖的是技術平臺的能力問題,不少商業Wifi運營商看到這個市場很熱,大家一窩蜂的往里面鉆,但很多企業并沒有深入考慮過要大規模建立和維護這么多網絡可能技術沒法支撐。常見的場景是開始點撒下去,一千個,兩千個點大家很開心,沒有什么任何問題。但是當熱點規模上到一萬個,兩萬個,甚至更多的十幾萬的時候,技術的瓶頸就會爆發。一般情況下,布一個熱點大概需要花費1000元/年,而400塊可能是硬件、安裝費用,剩余的600元則是一年的運維成本,當合作方接口需要升級時,他們需要做一次遠程升級,因為這些基礎技術的不具備、不成熟,導致在幾萬個熱點升級時,會突然發現幾千個熱點升級不成功,這時候只能派人去現場升級、維護,這樣一來二去維護成本會大幅提高,基本上一年60%的熱點需要人工手動操作;再比如二維碼掃一掃跳轉率,如果幾萬個熱點可能在同一時刻用戶一起發起跳轉需求,你的云端能力是否具備處理這種高并發事件,很形象的比喻是互聯網公司舉辦市場活動,一時間因流量過大而導致服務器崩潰。“技術本身沒有壁壘,但當有一定規模體量或者發起各種定制需求時,技術價值就體現出來了,目前這是整個wifi市場的軟肋,和公司DNA、產品規劃、研發團隊的技術能力有很大關系“
其次是商業模式的痛點。目前有兩種收費模式:第一種是前項收費的模式,前項收費最多的是封閉場景,比如工廠、醫院、飛機、學校等,Wifi運營商來投資建設,覆蓋整個廠園Wifi,類似于寬帶收費模式來根據時長收取費用,同時配以一定的后向運營收入來得到更多的利潤。第二種類型是純后向的,純后向更多的集中在中小商鋪、街邊店等類型的市場細分領域,在這些市場細分里很多運營商會選擇給商家免費安裝上線Wifi,有條件的會給商家提供公眾號服務,從而收取一定的增值服務費,增加其與B端商戶的粘性。相比而言,前向收入的模式會相對清晰,純后向收入壓力會比較大,包括硬件投入成本,現在的后續運營服務也是Wifi行業的一個痛點。 “據我所知,接入我們贏納的運營商,比如寰創、颶云發展勢頭都很不錯。在后向收費,由于盈利增長點聚焦在后期運營上,收入完全cover支出還需要一段時間。 ”
最后一個痛點是觀念問題,傳統實業專注于線下客流、數據、營收等,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如何說服線下零售商去新增用戶免費WiFi服務、升級自己的WiFi設備是個比較大的問題。
CNNIC在去年12月發布數據稱: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經突破6.2億,商業Wifi具有天然連接商家與用戶的能力,已經成為O2O的重要入口。那么商業Wifi團隊能否在“新黃金入口“下連接更多的業態和服務、自發成為賺錢香餑餑,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