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資料圖)
本文摘自《偉人之間:毛澤東與鄧小平》,作者:余伯流,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和必須弄清的問題。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來,毛澤東之所以在1974年12月下決心重新重用鄧小平,是由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局勢和黨內狀況的客觀需要所決定的,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由諸多因素促成的。用中國人的一句老話來解說,根本的原因,是“時勢造英雄”。
具體說來,可從如下幾個方面論析:
第一,當時的客觀形勢迫切需要一個德高望重、能治國安邦的人出來支撐局面。
當時“批林批孔”已搞了整整一年。由于江青等人到處“放火燒荒”,批判“復辟回潮”,樹立“反潮流”典型,社會上出現了許多聯絡站、上訪團、匯報團之類的山頭組織,一些剛落實政策的領導干部又被當作“孔老二”打倒在地,許多地方和單位的領導班子又陷于癱瘓狀態,一些反潮流組織又提出“不為錯誤路線生產”的口號。這樣,就使林彪事件后經過艱苦努力剛剛趨向穩定的政治局勢和有所發展的國民經濟,重新遭到嚴重破壞。
為此,毛澤東在1974年10月決定籌備召開全國四屆人大時,就提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已經八年。現在,以安定為好。全黨全軍要團結。”11月6日,李先念副總理陪同外賓到長沙拜晤毛澤東時,在會見后,就向毛澤東匯報了全國工交戰線和國家財政方面的情況,談到由于1974年初開始的批林批孔運動的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呈現出下降的態勢,全國財政收入也比去年同期下降,而財政支出卻比去年同期大大增長。
毛澤東聽完匯報后,感到形勢嚴峻,沉默不語。最后,只作了一句指示:“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因此,要實現安定團結,要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就要有一個強有力的、能治國安邦的、德高望重而為全國人民公認的“帥才”來承擔這一重任。這個“帥才”,非鄧莫屬,這就是“時勢”,即客觀形勢的迫切需要。
第二,周恩來病重,需要有人接替。
周恩來是建國以來的老總理、好總理,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可是,他在1972年5月經北京醫院、協和醫院、三○一醫院和腫瘤醫院共同檢查鑒定,已確診為膀胱癌。11月間,保健醫生向中央作出正式報告,毛澤東在報告上批示:“應當休息、節勞,不可大意。”盡管如此,周恩來還是抱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態,承擔著極為繁重的國事,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開始后,他在江青一伙“批周公”、“批宰相”、“批黨內大儒”、“批現代大儒”的氛圍中,以超乎尋常的毅力,繼續頂著壓力,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但畢竟心力交瘁,病體難支,不得不于6月1日住院,躺在病床上辦公、開會。
12月的長沙之行,沉疴在身的周恩來是不得已而為之。行前,醫務人員已再次發現總理便中潛血,需要馬上進行治療。周恩來自己也明白,這樣遠途來回奔波會使病情惡化。但他以國事為重,堅定地向醫生吳階平等表示:“既然把我推上歷史舞臺,我就得完成歷史任務。”負責周恩來醫療工作的葉劍英再三叮囑隨周恩來前往的醫護人員:為了黨和國家的最高利益,不能改變計劃,但要想盡一切辦法,絕對保證周總理的安全。周恩來登機時,“走得很慢,很費勁,而且還有點晃”。
周恩來登機時,“走得很慢,很費勁,而且還有點晃”。毛澤東在長沙看到周恩來的憔悴模樣,關切地詢問他的病情,深情地囑咐說:“你身體不好,四屆人大以后,你安心養病吧!”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不得不考慮由鄧小平來接替周恩來的重任了。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