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票務市場將迎爆發 微賽體育力拔頭籌

2016-10-20 15:52:17     來源:     編輯:bj001    

早在2014年,國家下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國的體育產業由此進入“快車道”,取消賽事審批、加快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性松綁,使得民間企業、團體辦賽的熱情不斷高漲,加之巨頭競購、融資重組事件頻繁爆出,國內的體育賽事資源已有相當大的保有量。體育票務作為連接上游賽事和下游終端消費者的重要商業環節,在整個體育產業消費改革中的相對滯后,相關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全年的體育門票市場體量僅在10億元左右。《意見》此前明確提出,到2025年,中國體育產業將達5萬億元,有評論指出,到2025年,體育服務業在體育產業中的整體產值占比將達一半,中國體育票務市場至少有20倍的爆發空間。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體育人口,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催熟了體育消費的購買力,政策利好助力以及體育賽事資源的不斷豐富,國內體育票務市場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反觀目前中國體育票務市場的現狀,票務宣傳系統單薄、互動渠道匱乏、衍生品開發價值尚待挖掘等諸多問題,阻礙了中國體育票務的長久爆發。在此背景下,“微賽”順勢而生,將重塑中國體育票務市場的市場格局。

新型互聯網垂直票務平臺 輕松解決行業痛點

對比傳統票務代理網站,“微賽”作為聚焦于體育賽事垂直領域的新型票務平臺,在戰略把控和全新生態建設中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主動性,更能適應市場變化。

首先,對賽事主辦方來說,傳統票務平臺是純粹的銷售代理渠道,或許網站積累了一些客戶資源,但相關消費數據不能得到相應的沉淀,導致數據的不能對上游的營銷起到價值反哺。“微賽”平臺采用全渠道、多場景購票入口,不僅開發有自有APP,還接入了微信第三方服務,同時投資了深耕體育大數據十多年的貝泰科技,即擁有消費數據著陸平臺,又具有大數據服務能力,這是傳統票務網站僅僅扮演銷售渠道所不能相提并論的。

其次,對消費購票者而言,傳統票務平臺的不規范,畸生出“黃牛黨”泛濫的積弊,“票販子“大量囤票,人為炒高二級市場,把溢價轉嫁給消費者,另一方面用戶體驗不好,發生開票期間網站服務器癱瘓,網頁打不開,取票排隊擁擠等諸多問題。憑借在體育行業積淀的優勢資源,“微賽”直接與賽事主辦方合作,一手票源,砍斷了上游分銷代理和下游“黃牛票販”,無中間商介入,購票者不用支付過多溢價。

全賽事鏈覆蓋 坐擁優質票務資源

作為功能和定位相對狹義的純銷售渠道,傳統綜合性票務網站更看重的是售票控制權,因而其票務種類上呈現的是“大而不全”的形態,各大網站、代理渠道的銷售傾軋不僅帶來惡性競爭,也加劇了被用戶所詬病的價格、便利性痛點。傳統票務網站粗放的產品布局與“微賽”這樣“精耕細作”的垂直領域平臺是無法相比的。無論是體育賽事的布局類別,還是票源的占有量,“微賽”都是行業第一。

“微賽”已與國內各大體育賽事達成深度票務合作,在體育賽事覆蓋類型上,無“出其右者”,既有中超、CBA等頂級聯賽,以2016-2017CBA新賽季為例,“微賽”與北京首鋼、廣東東莞銀行、上海東方大鯊魚、天津榮鋼等超過10家俱樂部達成了深度票務發行合作,票源保有量超過賽季整體票池一半以上;除了傳統主流頂尖賽事,“微賽”在稀缺賽、民間賽等也有全面布局,如馬術、花樣滑冰、馬拉松等綜合競技賽事,此外,在國際賽事的票務發行上,“微賽”也有涉足,如KHL冰球聯賽等。全賽事鏈布局,優質票源,打造中國體驗最好的體育現場觀賽購票平臺。

隨著優質體育賽事資源向國內體育消費市場的不斷涌入,體育票務市場勢必將迎來爆發。“微賽”的順勢而生,給中國體育票務市場提供了新的服務模式和發展思路,同時也將塑造出全新的商業樣態,引領體育賽事新型票務電商的發展。未來,可期!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