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的希望孕育在春天的田野。沐浴著春日的暖陽,梯田里泥土酣暢地吮吸著清冽的山泉,農民們熟練地操作微耕機、鋤頭等工具犁田除草,為之后的播種平整土地——這是記者2月21日在閩侯縣白沙鎮林柄村田間地頭看到的一幅“春耕備耕圖”。
“最近天氣回暖,是大好的時機,我們正在搶時間備耕,全力為全國供應優質的苗種。”福建田美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白沙育種農場場長彭建標說,農場共有土地60畝,主要培育水稻、苦瓜、茄子、絲瓜等苗種。從往年來看,農場僅苦瓜就能培育出500多個品種,各類種苗銷往全國各地,銷量可觀。
今年春耕遇上戰“疫”,農場情況如何?看著一派繁忙的備耕景象,彭建標黝黑的臉上寫滿信心:“人都返崗了,防護也做好了,復合肥等物資也早在年前備好了部分,最近我還在網上訂購了一些等發貨。你看,那邊還有政府的‘智囊團’線上線下為我們出謀劃策,沒有大問題!”順著彭建標指引的方向,來自閩侯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專家們正在現場忙活。
據介紹,目前農場的備耕工作正緊鑼密鼓展開,3月中下旬就能播種,大家都很有干勁,要在這場戰“疫”中不拖后腿、種下希望。
春的希望不僅在白沙鎮的土地上,還在鴻尾鄉的智能大棚里。在這里,500多畝大棚中,綠油油的空心菜、飽滿的西紅柿等蔬果長勢良好。“雖然遇到了疫情,部分工人不能返崗,但我們的產量和品控一點都沒降,相比往年還提高了。這幾天我們每天都往南通蔬菜批發市場運幾千斤空心菜,而且量每天都在漲。”采訪中,福州大宇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陳水銀一言一語都傳遞出十足的發展信心。
如果說彭建標的信心來自充分的防疫準備和過硬的種植經驗,陳水銀的信心則更多來自物聯網技術的加持和政府的積極幫扶。
陳水銀是閩侯種植能手,他種的西紅柿每年都供不應求,其秘訣就是智能大棚。他告訴記者,在政府的牽頭帶動下,公司近幾年一直在開展現代化農業試點工作,截至去年底,500多畝土地全部搭上了大棚,并用上了物聯網技術,在棚內安裝了傳感器,實時監測溫濕度等。“這些信息都反映在LED屏幕上,工人根據這些來操作,溫度過高,就讓大棚通通風,溫度低的時候就把大棚關上。”陳水銀說,新技術的應用讓公司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證果蔬產量和品質。
果蔬種得好,運出去也很關鍵。“前段時間物資進不來,成品出不去,都是鄉里村里幫忙對接開證明,為我們打通了‘最后一公里’。”陳水銀說,最近他們還嘗試在線上銷售,也積累起不少客戶。“下周西紅柿就要上市了,我們要繼續努力,希望能把最好的果蔬送到市民餐桌上。”
政府的服務為春耕“保駕護航”,辛勤的農民通過過硬的技術、充足的儲備、智慧的力量為田野注入希望。大地回暖,草木萌動,一切都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樣子。
一組與閩侯春耕生產有關的數字
農民春耕備耕的信心也源于當地農業部門的積極舉措。
今年閩侯全縣糧食生產指導性計劃播種面積16.39萬畝,閩侯縣農業農村局提早準備,扎實做好農資儲備、農機補貼、農業技術服務等春耕備耕各項工作。
1月以來,全縣農資企業購進農藥241.3噸,銷售239.5噸,化肥冬儲計劃數6000噸,目前完成數為4659噸,基本滿足全縣春季農業生產需求。與此同時,縣農業農村局正加緊落實中央農機購置補貼強農惠農政策,截至目前,已受理農戶農機購置補貼申請331份。
在指導農業企業做好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閩侯還細化穩產保供工作方案,進一步抓好全縣糧食、蔬菜、食用菌、生豬、特色畜禽等主要農產品生產,保障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運輸、構建農產品產銷對接機制、加強農業技術咨詢服務,為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實的農產品生產和供給保障。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