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紀略

日前,《臨夏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方案提交當地政府進行審議,這是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口幫扶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在東西部協作幫扶的大潮中,廈門局全力推進規劃幫扶,擔當廈臨扶貧協作的排頭兵。廈門、臨夏兩地自然資源部門結對認親、“四幫四送”,奏響東西部協作脫貧攻堅大合唱。

幫長遠發展,送城市規劃

從東南沿海廈門到西北腹地臨夏,一海一山,這是一段有著2400多公里、需要換乘多種交通工具才能到達的距離。然而,幫扶共建的紐帶,將相隔千里的兩地緊緊相連。今年7月,廈門市與臨夏州確立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關系。

在兩地攜手并肩決戰脫貧攻堅中,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聚焦精準、出實招,激發臨夏發展內生動力,確保每一招、每一式都“扶”在臨夏脫貧攻堅、區域發展的關鍵處。

一個城市要實現蓬勃發展,規劃統籌起到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成立于2019年的臨夏州自然資源局由于缺乏規劃設計力量,其城鄉規劃管理信息平臺建設滯后,導致規劃編制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與當地脫貧攻堅的發展需求存在較大差距。與之相比,廈門城市規劃起點高,特別是近年來承擔了“多規合一”、城市開發邊界、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多項國家試點任務,在新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上積累了豐富經驗。

以已之長補彼之短。2019年6月,廈門局以規劃編制作為推動對口扶貧協作的有力抓手,與臨夏州自然資源局簽定《廈門市—臨夏州規劃技術幫扶合作框架協議》,全力支持推動臨夏州編制“帶不走”的城市規劃。

如何高質量完成城市規劃?廈門局以“一日千里”的工作熱情和“一管百年”的專業素養,蹄疾步穩地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科學發展。

廈門局組建多專業、多部門的規劃聯合編制隊伍,在臨夏州“七縣一市”進行現場踏勘,和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廣泛座談交流,深入田野和村莊開展詳細調研,至今已累計派出超過100人次的技術團隊,收集整理出臨夏州43個規劃短板和現實問題,為開展規劃技術幫扶找準了方向、立起了靶標。

摸清現狀后,廈門局系統分析臨夏州規劃編制、規劃管理、監管實施等存在的薄弱環節,詳細制定規劃幫扶全流程工作方案,協助當地制定專項規劃方案,建立起規劃統籌、部門聯動的規劃編制機制;并召開6場技術交流會,統一編制思路,明確具體要求,做到上下聯動、科學編制。今年3月,編制形成《臨夏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19—2035年)》方案。

幫培訓指導,送人才隊伍

“送錢送物不如送支人才隊伍。”在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看來,專業人才是規劃編制和實施的關鍵。今年8月,針對臨夏州自然資源局缺少審批人才的實際,廈門局又選派了2名專業骨干前往指導培訓。至此,該局已累計派出22批130人次技術人員前往臨夏州支援,超額完成了2020年度對口支援任務。

既授人以魚,也授人以漁。近年來,廈門局不僅提供規劃技術支持,還周密制定人才支援計劃,將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傾囊相授,努力為臨夏州自然資源部門鍛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走出去。廈門局黨組先后指派2名局分管領導帶專家隊到臨夏州進行實地考察調研,選派技術骨干在臨夏州開展規劃專題技術講座十余場。圍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理論和實踐,城鄉規劃編制、實施及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的探索等內容,專家與臨夏州自然資源部門干部職工進行深入交流,通過具體案例剖析的方式,現場解答規劃中的疑難問題,分享了“廈門經驗”。

請進來。廈門局組織臨夏州自然資源部門干部職工來廈門進行掛職鍛煉。今年初以來,共完成4批26人次集中培訓任務。同時,為減輕臨夏州經濟負擔,廈門局還專門租用3套宿舍無償供臨夏州自然資源部門來廈門掛職、培訓人員使用。

當臨夏州“摘”去貧困的帽子,一支“能打仗、打勝仗”的規劃技術隊伍,將是推動經濟發展、實現更大作為的主力軍。

幫生態治理,送綠色銀行

在臨夏州東鄉縣一個遙遠的黃土高坡上,過去是大片的不毛之地,現今種植了上千畝的生態公益林,每至春天就綠意盎然,當地人親切地叫它“廈門林”。

東鄉縣,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土壤涵水功能差,水土流失嚴重,地質災害頻發,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之一。

脆弱的生態環境是導致東鄉縣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要脫貧就必須著力解決生態問題。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努力為東鄉縣建設“帶不走”的綠色銀行。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治理難度超乎想象。

東鄉縣原森林覆蓋率僅為2.63%,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蒸發量卻超過1400毫米,嚴重的缺水和土壤貧瘠,導致往年的造林效果十分不理想。

對此,廈門局多方想辦法,采取“挖大坑、栽大苗、施大肥、澆大水”方法,提高樹木成活率。2019年,廈門局共投入幫扶資金155萬元,建設首期380畝生態公益林,種植油松、山杏6.68萬株,扦插檉柳近4萬棵。今年,廈門局加大生態扶貧力度,投入1000萬元,建設東鄉縣折紅路沿線生態造林工程項目,在公路沿線兩側總長28公里的廢棄地上,種植針闊混交林2684畝。

“廈門林”不僅在東鄉縣種出“好風景”,還給貧困群眾種出了“致富果”。“廈門林”項目實施過程中,吸納100余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人均年增收近4000元。三年后種植成活的經濟林果樹將全部無償分配給當地224戶貧困戶,預計將實現人均年收入增長2500元以上。

幫數字建設,送平臺設備

今年7月,臨夏州自然資源局收到了一份來自廈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禮物——一批總價值11萬元的電腦設備。原來,臨夏正在開展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建設工作,但由于信息化建設基礎較差,缺少平臺和系統搭建需要的服務器設備,影響了整個國土空間規劃工作的開展進度。

在了解到當地困難后,廈門局立即組織捐獻,購買了一批服務器設備、筆記本電腦等硬件設施,及時捐贈給臨夏州自然資源局,推進了臨夏州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的建設進度。

近年來,廈門局充分發揮自身在信息化建設技術及管理上的優勢,加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幫扶力度,幫助臨夏局建設“帶不走”的信息平臺。

平臺共建。廈門局以《規劃技術幫扶合作框架協議》為依托,指派下屬單位廈門市規劃數字技術研究中心以最優惠價格承建臨夏州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及臨夏州“多規合一”業務協同平臺。兩局抽調骨干力量一起參與平臺建設,同步思考、共同研究、集智攻關,調試技術參數,優化平臺運行,使基礎信息平臺硬件建設與人員技能提升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技術共享。針對臨夏局干部職工電腦操作不熟練、辦公軟件不會用、網絡文件不共享等問題,廈門局直接把講臺搬到臨夏局干部的辦公室,大力開展信息化技能培訓,現場答疑釋惑,幫助提升臨夏局干部職工網絡辦公水平。

山高水長,割不斷跨越千里的幫扶情。如今,在臨夏州,處處是廈臨攜手的印記,處處是東西協作的見證。兩地同心戰貧,共同譜寫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精彩篇章。【海峽資源報 趙勤恩 劉一鳴 黃未】

2020-12-04 14:53:59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