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綠水青山 繪就生態畫卷—閩清縣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側記

草木豐茂的青山、白鷺翩躚的河灘、水清河暢的溪流……走在閩清鄉村,處處可見如畫的綠水青山,以及享受到“綠色福利”村民們的張張笑臉。這得益于近年來,閩清縣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加強生態保護、推動綠色發展上持續發力。

修復生態“傷疤” 再造秀美青山

漫坡的百喜草、金雞菊郁郁蔥蔥,銀合歡、山毛豆等灌木茁壯成長,新建的特色長亭、健身廣場又為村民添了休閑新去處……日前,位于閩清縣白中鎮的后寨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完成預驗收,一座由面積近50萬平方米廢棄礦山“蛻變”而成的休閑公園成為了當地的生態新地標。

后寨頂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程是福州市今年最大的一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項目。過去,由于當地大量開采礦石,資源枯竭后形成廢棄礦區,而由此導致的生態“傷疤”則留存了下來。“修復前,這里的植被覆蓋率僅10%左右,放眼望去,青山處處‘掛白’,遇到大雨,被沖刷的泥沙還會流入河道,造成洪澇災害威脅沿岸村民安全。”白中鎮相關負責人說。

去年6月,針對歷史遺留的廢棄礦山,閩清縣通過工程恢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采用生態綠化方案、局部削坡減載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和完善截排水系統等進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并在整治后的礦區土地上種植經濟林、生態林,修建與之相配套的相關設施,為村民營造了納涼、休閑場所。如今,村民們不僅住得更踏實,新建的公園也成了大家散步的新去處。

近年來,閩清縣將44處廢棄礦山列入了閩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通過工程恢復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式,采取“一礦一策”治理方案進行修復整治,有力地保障了當地村民生產生活環境。

“隨著修復工程進入尾聲,我們還不斷強化和各部門的溝通合作。”閩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介紹,該縣組織公安、林業、生態環境等部門,建立礦山專項整治行動聯動機制,加大巡查監管力度,保持高壓態勢,守護秀美青山。

歷經“大手術” 河道“脫胎換骨”

漫步上蓮鄉芝溪畔,84歲的村民范桂淮感慨萬分。“以前,大家都沿河種菜、養鴨,生活污水直接排到水里,河道又臟又臭。”他告訴筆者,由于護岸修建得并不完善,每逢雨季河水倒灌沿岸村居的情況經常發生,沿河的農田也常常遭殃。

如今,在芝溪畔,目之所及,是開闊的河道、清澈的河水,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成群白鷺棲息。“現在環境好了,洪澇少了,新修了步道,還添了路燈,飯后也有地方散步了。”范桂淮高興地說,如今的生活幸福感十足。

范桂淮所見證的芝溪變化開始于2018年底,梅溪流域上蓮鄉段的水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動工。通過河道清淤疏浚、拓寬,生態護岸新建與提升等一系列“大手術”,讓芝溪“脫胎換骨”。工程竣工驗收后,河道的日常管護隨之跟上,當地的河長、河段長以及河道專管員定期巡視,及時做好河道垃圾清理,并在每年汛期來臨前,清理高稈作物,確保行洪暢通。

近年來,閩清縣先后投入資金1.7億元,在芝溪、梅溪、曇溪、金沙溪和文定溪流經的6個鄉鎮治理河道25公里,通過建設綠色生態護岸,提高綠植覆蓋面積,恢復沿溪植被和水生生物,打造水清、岸綠的自然生態系統。

“修復過程中,我們堅持‘流域統籌、系統治理’的指導原則,嚴格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理念,采用最低限度干擾的工程方式,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河流景觀。”閩清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一系列河道修復過程中,該縣創新運用生態混凝土,建造“生態護岸”,在滿足防洪工程安全同時,對生態環境也起到的協調和改善作用,兼顧生物多樣性,不斷提高水體自凈能力。 【海峽資源報 張徽】

2020-11-30 11:05:30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