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協作機制 激發內生動力—福建莆田與寧夏西吉開展扶貧協作的經驗啟示

西吉縣涵江村新貌:由“爛泥灘村”變成了美麗的小康村。資料圖片

西吉七中有5名來自莆田的援寧教師任教。圖為學生在校園里跳繩。

  2020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固原市西吉縣是寧夏最后一個未脫貧摘帽也是全國52個未脫貧摘帽貧困縣之一。西吉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小康,決定了寧夏全面小康的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活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要改進工作方式方法,多采用生產獎補、勞務補助、以工代賑等機制,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脫貧致富。”福建莆田市與寧夏西吉縣,正攜手瞄準國內大循環,以更加緊密的交融合作,創新對口協作機制,努力走出一條培育強化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的協作之路。

  1 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產業協作

  20多年來,莆田西吉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加大協作力度,拓展協作廣度,提升協作水平,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格局;始終堅持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不斷推動莆田西吉協作的創新發展。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莆田西吉立足西吉縣發展實際,順應群眾增收致富強烈愿望,因地制宜選準富民路子。鎖定生態富民“新坐標”,確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方向,堅持把“山清水秀生態美”作為最大資源,把“守住綠水青山”作為發展底線;打造生態富民“好風景”,把升級現代農業作為生態富民的根本依托和最大優勢,努力在綠水青山中走出一條“美麗環境”向“美麗經濟”轉變的生態富民之路;探索長效富民新機制,精準制定富民臺賬和富民措施,建立定期回訪、長期聯系、一管到底的長效機制,推動富民工作長效化、常態化。西吉縣還相繼實施了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等工程,生態環境逐步改善,走上“生態優先,富民為本,綠色發展”的脫貧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西吉圍繞農業生產方式升級進行了諸多探索,從賣土豆到賣“紅軍粉”,從種芹菜到生產芹菜汁,從養牛養羊到“種、養、產、加、銷”全程生態循環產業;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把農業的出路放在與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接二連三”上,把貧困人口附著在產業鏈條上,助力實現脫貧目標。

  2 多措并舉,激發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

  如何更加有效地激發西吉走出貧困的內生動力,是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必須重視的基礎性問題。對此,莆田西吉兩地堅持深遠謀劃,多措并舉。

  加強組織建設,旗幟鮮明地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要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使其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通過基層黨組織把群眾和社會力量組織起來,采用陣地聯建、組織幫扶、能人幫帶、政策幫扶等方式,引導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做好新形勢下的莆田西吉扶貧協作,必須始終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堅持高位推動,以強有力的組織領導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培育主體意識,轉變發展觀念,凝聚發展共識。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貧困人口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又是脫貧攻堅的主體。激發貧困人口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關鍵要培養和增強貧困人口的發展意愿,提振“精氣神”。一方面,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樹立脫貧攻堅的主體意識,摒棄“等靠要”思想,注重提高他們自我脫貧的意愿和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著重幫助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培育現代發展理念,加快融入現代市場體系。東部地區發揮專家、專業優勢,通過規劃、咨詢和培訓,幫助貧困地區轉變觀念、增進發展意識。在莆田西吉扶貧協作實踐中,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志向和能力,變“輸血”為“造血”,最大限度地激發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20多年來,莆田西吉兩地采取雙向掛職、技術指導、異地培訓等方式,開展支醫、支教等活動,有效提升雙方黨政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素養。莆田共選派11批19名干部到西吉縣掛職幫扶;先后選派21批136名優秀教師到西吉縣各中小學支教。西吉縣累計選派掛職干部20批43人,選派教師、醫生鍛煉學習29人,實現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共同發展。通過志智雙扶的高位戰略,西吉貧困人口實現了脫貧致富的思想轉變和能力轉變。

  3 著力推動“內循環”,打造扶貧協作新格局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消除絕對貧困后,脫貧攻堅戰的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這將是未來莆田西吉兩地扶貧協作的重要內容。從長遠看,莆田西吉協作須立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莆田西吉兩地“內循環”,在產業扶貧、消費扶貧、教育扶貧和文化扶貧等關鍵領域接續深化有效幫扶機制,開拓莆田西吉協作新格局,推動莆田西吉協作再上新臺階。

  理順產業扶貧鏈條,有序推進產業梯度轉移。精準對接西吉產業發展需求與莆田扶貧產業資源供給,以全產業鏈模式帶動西吉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進行規模化生產。積極引導鼓勵莆田市場前景較好、技術較為成熟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在西吉建設扶貧車間。將扶貧車間與本地農業龍頭企業、農村電商、產業扶貧項目等進行整合,形成產業聯盟戰略合作;以扶貧車間為節點建立西吉與莆田產業空間拓展的互促雙贏機制,加快推進莆田產業向西吉梯度轉移,從而實現產業優勢互補、要素融通、穩定合作、共同發展。

  創新消費扶貧模式,精準對接產品供給與消費需求。搶抓在線新經濟蓬勃發展良機,莆田西吉兩地政府積極為企業“搭臺唱戲”,合作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扶貧公共服務平臺,讓更多的西吉特色農產品輸送至全國各地。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消費扶貧專項行動,拓寬西吉特色農副產品銷售渠道,擴大莆田對口定點采購規模,妥善處理扶貧農畜牧產品滯銷問題。積極推廣西吉特色農產品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推動西吉發展。

  擴大教育扶貧覆蓋面,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提升莆田西吉兩地師資協作培養層次,增加選派西吉教師學習交流頻次,發揮莆田優秀教育人才引領示范和傳幫帶作用,提高西吉教師隊伍綜合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充分利用莆田教育資源優勢,拓展中小學手拉手結對幫扶輻射范圍,深入推動莆田西吉職業院校一對一結對幫扶。探索用一定比例的扶貧資金設立專門的助學基金,為西吉培養急需專業的定向本科生。

  提升文化扶貧內涵,厚植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莆田扶貧資金重點向西吉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暢通莆田和西吉文化資源交融新渠道。莆田支持幫助西吉發展文化產業,將特色文化轉化為特色經濟、在地經濟和體驗經濟等現實生產力。通過文化扶貧和教育扶貧統籌推進、相互配合,為西吉進行產業升級、經濟轉型提供文化智力支撐,實現文化扶貧“授之以漁”的目標。

  (作者系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來源:莆田市農業農村局

2020-11-18 14:49:24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