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礦野綠蹤”項目由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應屆畢業生范聯富及其姐姐范曉燕于2018年共同創立,項目主要以廢棄礦區作為修復治理對象,采用“生物性治理+工程性治理”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戶共同參與經營,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共贏。該項目在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省賽主賽道成長組金獎、“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公益組金獎。
目睹礦區破敗景象萌發修復夢想
范聯富是福州外語外貿學院2015級工程管理專業學生,出生于大田縣。大田縣別稱“巖城”,是福建省主要礦產地和全國首批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有“閩中寶庫”之美稱。
中學期間一次偶然進入礦區的經歷,讓范聯富對家鄉的礦區有了新的認識。原本山清水秀、環境宜人的山區,因為盲目無序的礦產開采,致使地表裸露,寸草不生,加上雨水的沖刷,形成一條條深淺不一的溝壑,很多重金屬被沖入田地、河流,造成環境污染不說,也使得當地村莊人畜生病、莊稼絕收,滿目瘡痍的場景至今仍讓范聯富難以忘懷。
廢棄礦區治理前照片
大學期間,范聯富學的是工程管理,他的姐姐范曉燕是一名返鄉創業的女大學生,長期在當地從事蔬菜種植,擁有十多年農業種植和管理的經驗。大學期間參加創業設計時,一個大膽的想法在范聯富的腦海中誕生——他決定發揮專業特長和姐姐多年的種菜經驗,在廢棄礦區進行大棚蔬菜種植,這樣既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又能夠幫助當地農戶就業,還能讓礦區土地資源有效利用,間接達到修復的目的。
廢棄礦區里因為含硫等各類有害物質,連草都難以生長,還想種蔬菜?這有點像天方夜譚。范曉燕聽了弟弟的想法后,不僅沒有反對,而且覺得可行性非常高,因為很多礦區處在高海拔地區,那里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反季節大棚蔬菜。姐弟倆一合計,決定聯手開啟這個項目。
團隊走訪廢棄礦區考察
團隊討論實施方案
經過不斷的調研、請教專家、聽取創業導師的建議,2018年1月,范聯富和姐姐范曉燕聯合打造的“礦野綠蹤”項目誕生了。他們把創業目標定位在做廢棄礦區生態修復的先行者,項目以廢棄礦山作為修復治理對象,通過成立農業合作公司,發展智能生態農業,帶動礦區當地農民,在政府、農科院等部門的協助下,共同修復礦區生態環境,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綜合治理模式讓廢棄礦區復綠
2018年5月,大田縣政府將“礦野綠蹤”項目引入大田縣均溪鎮銀錠岬廢棄礦區,由政府投入資金對廢棄礦區進行土地平整,然后交由范聯富創業團隊運營管理。入駐廢棄礦區后,范聯富采取了“工程性治理+生物性治理”的模式,姐弟倆分工也非常明確,范聯富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負責蔬菜大棚的設計、大棚周邊的基礎設施改造等,而姐姐則負責與農戶建立合作方式、大棚內蔬菜的種植技術、蔬菜采摘后的銷售等等。
創業團隊大棚內觀察西紅柿長勢
大田縣均溪鎮銀錠岬礦區的蔬菜大棚,乍看平常無奇,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特別之處:普通大棚里的蔬菜都是種在壟上,而這里的蔬菜全部種在溝里。范聯富道出了其中的奧秘:這里的蔬菜種植采用的是無土栽培技術,將香菇菌渣、椰糠、木屑等作為農作物的營養基鋪在溝里,減少對客土的需求,避開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問題,而壟上則覆蓋一層地膜。營養基兩年使用期限滿了之后,就覆蓋在壟上,長此以往,就能達到對廢棄礦區土地的融合和降解,這就是工程治理中重要的一環。
壟上覆膜,溝里覆蓋營養基種植作物
兩年多來,在省市農科院技術專家的指導下,創業團隊對三十多種植被進行多次試種,最終選出兩種具有經濟效益的植被——塊莖淮山和香茅,以及在礦區容易存活、成本較低的馬尾松,在大棚周邊的邊坡上進行大面積的種植,利用植物自身光合作用和新陳代謝,通過有機物的沉淀,逐步改善土壤環境,從而達到生態修復的目的。
邊坡種植馬尾松
廢棄礦區治理后照片
“公司+農科院技術+貧困戶”模式助力農戶脫貧
廢棄礦區種出來的蔬菜口感如何?能否得到市場的認可?市場給出了答案。礦區生態農業園里種植的西紅柿剛上市就被搶購一空,價格比普通西紅柿高出一倍以上。“因為這里屬于高海拔地區,晝夜溫差比較大,特別適合蔬菜的生產,口感、品相也比平原地區種出來的好,而且我們通過大棚種植在這個時間點上市,避開了番茄上市的高峰期,自然就受到市場的歡迎。”范曉燕自豪地說。
廢棄礦區大棚里種植的西紅柿
蔬菜賣出好價錢,受益的不僅是范聯富姐弟兩,也讓當地的村民賺到了錢。“礦野綠蹤”項目在這里落地的同時成立了農村果蔬合作社,以“設施農業+科技帶動+扶貧戶”的經營模式助力當地精準扶貧。來幫忙的農民除賺取勞務費,還能以投工入股的方式參與利潤分紅。范曉燕介紹說,“我們出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他們出勞動力去種植和管理包括后期的采摘,除了有一份最基本的保障工資,我們還按每斤菜0.3元給他們分紅,像西紅柿一畝地一萬斤,一個農戶可以管理5到10畝地,一個季度下來,平均每個月至少可以多收入3000元以上。”
當地種植戶鄭永樹告訴記者,加入果蔬合作社后,生產資料不用自己出錢購買,自己只要出勞動力,就能享受到工資和分紅雙份收入,而且創業團隊的訂單式種植和銷售模式減少了農產品壓價和滯銷的風險,比之前自己種菜省事得多,收入還更高了。
合作農戶在大棚里勞作
據了解,“礦野綠蹤”項目創業團隊在三明市大田縣修復廢棄礦區超過500畝,現已成為福建省廢棄礦區治理的樣板。項目僅2018年利潤就達到1075萬元,其中645萬用于農民工資和合作農戶分紅。在大田縣均溪鎮水土流失治理辦負責人陳克高看來,該項目利用了礦區水土流失治理成果,創新性地延伸探索出了一條將較為低效的水土流失治理轉化為高效生態農業產出的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如今,“礦野綠蹤”項目走入正軌,從大田縣輻射到三明市其他縣區和寧德地區,全省已經建立起5個生態基地,3個農業合作社,累計帶動2000多人次的就業,精準幫扶貧困戶年收入由2000多元增長到10000多元,但范聯富、范曉燕仍感覺任重道遠,“以前礦主通過無序開采破壞了金山,今天我們要用技術和成果再造出一片金山”。來源: 福建省教育廳(教育工委)新聞中心上官立法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