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百年品牌,你會想到什么?
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日本品牌。少數會提到一些歐美企業。
這就是國產品牌的尷尬現狀。雖然我們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內需市場,但由于市場經濟起步晚,品牌歷史超過10年就算長了,超過100年的,在多數國人印象中根本沒有,就算有,也是如大熊貓一般珍稀的存在。
也因為歷史淵源較短,很多國產品牌在塑造“高大上”的形象時,直接比國外大牌矮了一頭,加上早年國內的營銷意識與國外的成熟運作沒法比,“日本有匠心”、“德國有良心”、“法國最時尚”,成了消費者心中的固定印象,相較之下,國產品牌就成了“沒匠心”、“沒良心”、“不時尚”。
中國真的沒有百年品牌嗎?答案是否定的。就像消費者到日本、歐美旅游買的“良心”產品背后可能印著“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大眾認為國內不存在的百年企業,其實也真實存在。
同康酒業,就是這批百年“大熊貓”的其中一只。
同康酒業的前身是“同康醬園酒廠”。時值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忙于作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也為民族企業帶來了一個短暫的發展良機。正是在那時,浙江寧波的有志之士朱卿鈺,委托邵可珍為經理,在臺州創立了同康醬園酒廠。此后醬園發展順利,到1937年,成為同業公認的28家大醬園之首。
建國后,歷經公私合營、國企改制、股份制改革,同康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一路迎難而上,一路茁壯成長,到現在,已成為國內少有的,擁有完整料酒、黃酒產業鏈的綜合性酒業集團。
百年往事,猶如過眼云煙。如今擺在同康面前的,是一個嶄新的挑戰:歷史積淀和綜合實力都有了,如何讓消費者看見它,實現品牌認知度的突圍?
以質為命 民族品牌一樣可以有“匠心”
在如何獲取消費者青睞的問題上,同康首先想到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廣告,而是“品質為先”這個老生常談、依然王道的詞。
要確保品質,無非是原材料、流程、工藝各方面嚴格把關。國人總夸日本產品有“匠心”,同康便也學著用“匠心”夸自己。但其實,同康的老師傅們并不懂“匠心”是個什么玩意。他們心中,只有關于釀酒的最樸素的道理。好酒,需要好米釀,需要好水養,需要足夠充分的時間慢慢發酵。于是,他們把不施農藥的生態基地出產的糧食拿來當原料,把國家一級水庫長潭的清水拿來當水源,花足280天沉淀發酵,做一口自己喝了也開心的好酒。
以新為魂 高科技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
百年品牌,或許會給人一種古舊的刻板印象。但同康并非如此,他不但不古板,還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一樣,積極“擁抱變化”。
傳統的工藝技術需要傳承,現代的技術發展也不可忽視。古人云,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同康卻不信邪,絞盡腦汁也要兼得。他們找到浙江大學,簽署“黃酒國釀技術升級合作協議”,創建“佳釀化學聯合創新實驗室”,在保持古法手釀工藝精髓內核的前提下,實現了全工藝流程的精準、智能控制,實現了傳統手工釀酒工藝的轉型升級。
一家看起來與高科技毫無聯系的黃酒、料酒綜合品牌,也因此被認定為擁有多項核心專利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文化尋根 以百年歷史對接千年文化
品質和技術都有了,想要獲得消費者的認可,還是要回到傳播上。但對于同康而言,這事吧,難。
這份困難,首先是因為他所生產的黃酒,與民族品牌一樣,是被大眾的刻板印象低估的存在。
如今說起國酒,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白酒。“茅臺”、“五糧液”才是大家熟知的高端酒。但其實,白酒在中國流行的歷史并不長,也并非中國獨有。
事實上,在清代以前,國人餐桌上的主流飲品,不是白酒,而是黃酒。中國傳統酒文化,也不是白酒文化,而是黃酒文化。
想想吧,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釃酒臨江、橫槊賦詩,用的是黃酒。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勸的是黃酒。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縱的還是黃酒。但凡了解黃酒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人們都很難不感興趣。
然而,目前國人熟知黃酒歷史的依然是少數,為了走近大眾,同康又在黃酒的基礎上,開發出了料酒這一新品類。效果如何,有待日后驗證。
如果你是民族品牌的支持者,是歷史文化的愛好者,不妨在下次,聽到有人說國外品牌就是好,國產品牌就是差的時候,把他請到家里來,用同康料酒炒上一盤菜,在他吃得津津有味時說:“香嗎?這就是用你忽視的百年民族品牌炒的。”一個小小的惡作劇,僅供參考。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