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全國非遺產業規模就已突破1.4萬億,非遺產業始終以較快的速度發展和前行。永新華集團無疑是馳騁在非遺領域的一匹黑馬,2013年永新華集團就瞄準了非遺這個萬億級別的市場,統籌集團各產業板塊優勢,集中力量以五大路徑布局非遺產業生態。也因著永新華集團的生態布局,非遺綜合性產業消費平臺和經濟生態圈得以快速建立和推進。
非遺產業的藍海生態正得到更多的認可和驗證。《中國非遺及其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8-2019))》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我國非遺產業規模突破1.4萬億,且非遺產業的增長勢頭昂揚向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非遺的傳承和保護,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群更熱衷國潮和非遺。
從供需兩個層面來看,非遺產業顯然是一路踩著歷史車輪前行的“后浪”——有活力,有拼勁兒。
更重要的是,有一批中堅企業加入到了非遺產業的守護和創新中。永新華集團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之一,幾年的堅守和探索,永新華已經形成五大路徑的非遺產業生態。
永新華推動非遺“市場化”。市場化從來都被認為是非遺實現“自身造血功能”的關鍵所在,永新華率先在前門華韻非遺體驗中心大體量落地非遺營銷場景。數以萬計的非遺文創產品以書簽、冰箱貼、日歷、筷子、茶具、文藝擺件等“可買可售可用”的形式落地,讓非遺產品和體驗以消費形式進入到日常生活中。
永新華推動非遺的“文旅化”。承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部分都有很強的觀賞性,這一特性與文化旅游有天然的銜接優勢。永新華深入挖掘非遺的觀賞性,以場景化的消費體驗,推動非遺+文旅這一新業態對非遺的帶動和傳播。同樣是基于前門華韻非遺體驗中心,近百家非遺主題空間集結,永新華通過工藝美術、會展博覽、文化演藝等多元化模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給更多大眾,乃至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
永新華推進非遺的“互聯網化”。一切脫離了時代特點的傳承和保護,都是偽命題。永新華積極探索非遺與時代的鏈接,以互聯網+的形式擴大非遺的線上傳播和影響,目前,在永新華主導下已經有多個基于互聯網的非遺平臺上線,諸如非遺大數據收錄平臺、e飛蟻國際非遺互聯網線上銷售平臺及“誠品寶”和“融藝投”等互聯網非遺投資和追溯平臺,都是永新華在與新的生活方式融合過程中,推動非遺產業化與大眾生活融合的產物。
永新華大力推進非遺的“時尚化”。隨著故宮文創和敦煌研究院等眾多文博機構的活化創新,非遺與時尚碰撞出來的力量和經濟體量已經受到極大關注。相關數據顯示,僅2017年故宮文創銷售收入達到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的收入。永新華積極推動非遺與愛馬仕、LV等國際奢侈品牌的合作,通過挖掘新的非遺產業需求,將非遺與高端時尚奢侈品進行嫁接,創造非遺產業新需求和新的消費點。
永新華推進非遺的“品牌鏈條化”。百木成林,永新華集結集團優勢資源向非遺產業傾斜,全力扶助非遺產業的生態發展。在此基礎上,永新華與故宮博物院、榮寶齋及韓美林達成深度合作,以網紅消費的形式形成非遺產品的品牌化和鏈條化,既給予非遺品牌化的保護,又進一步提升了非遺產品的影響和銷量。
永新華集團五大路徑的探索和實踐對整個產業的生態化發展有很強的借鑒意義,業內人士指出,永新華基于非遺傳承和保護的嘗試,更深入地勾勒出非遺未來發展的能力、路徑、復制能力和市場生態。“永新華給非遺的產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全面的可復制的發展生態,非遺和時代的對接可以嘗試從永新華的五大路徑深挖產品縱深并拓寬廣度。”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