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林精神薪火相傳 育出不竭發展“良種”

青山有幸埋忠骨,銘記歷史祭先賢。

  又是一年清明時。在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蒼松翠柏掩映的碑前,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15人向已逝的“中國樹木遺傳育種專家”陳岳武默哀、三鞠躬并敬獻鮮花。

  陳岳武是我國杉木育種先驅。上世紀50年代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陳岳武遠道而來,在洋口林場開展杉木遺傳改良研究與推廣應用。其科研成果《杉木第一代種子園研究成果的推廣應用》,是我國林業系統獲得的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5年,年僅50歲的陳岳武積勞成疾,他的部分骨灰被深埋于洋口林場青山下。這處墳冢,從此成為洋口林場科研人員拼搏進取的精神地標。

  “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60年來,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持續開展杉木育種科研與推廣應用,取得了豐碩成果,獲得國家、部省級科研進步獎和重大成果獎26項;榮獲首批“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全國唯一的“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和福建省唯一的“國家長期科研基地”“全國十佳林場”等榮譽稱號,被譽為“中國林木育種的發祥地”和“中國杉木育種的搖籃”,為全國杉木擴量提質做出巨大貢獻,成為福建林業的一面旗幟。

  緬懷先賢,慎終追遠。以先賢為表率,一代代洋林人自覺踐行“久久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的洋林精神,不斷激勵自己堅守初心,勤奮務實,勇攀高峰,為建設和諧美麗現代化的樣板林場,為福建生態文明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施季森(右二)和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人員在交談--黃海 攝)

 

    杉木背后的“薪火相傳”

  4月13日中午,剛吃完午飯,洋口國有林場科技科科長葉代全便上山了,“省外引進的良種已經開花了,我得去看看。”

  去年,為收集天然優良種質資源,開展育種研究,葉代全一行人深入貴州、湖南、四川等地大山深處,遍尋古老野生杉木母株。在貴州,為尋找一株500余年樹齡的古杉,一行人驅車5個多小時,來到黎平縣洪州鎮陽坪侗寨,全副武裝攀上30多米樹身,小心采集穗條與球果。

  在深山密林里做科研是洋口林場科研團隊的常態。要實現杉木產業擴量提質,必須改變“有種就撒、有苗就栽”的傳統粗放造林方式,依靠種業創新的力量。選育良種,第一步便是要選出優良的杉木母樹,進行培育、觀測、試驗。

  建場伊始,洋口林場就確立了“科技立場、科技興場”的定位,通過遺傳改良,實現杉木豐產速生。1957年,建場的第二年,原福建林學院教授俞新妥首先在這里開展杉木種源試驗,開創全國杉木良種選育先河。

  1959年,南林大副教授陳岳武與導師葉培忠來到順昌縣,與洋口林場開展合作,率先在全國開展杉木第一代品種改良攻關。他們將足跡踏遍閩北深山,從近萬株野生杉木中挑到了136株優良母樹,并日復一日地進行嫁接培育、雜交制種、觀察記錄、子代測定等工作。

  1964年洋口林場建成我國第一個杉木優樹收集區,1966年建成我國第一個杉木無性系種子園,1973年建成我國第一個杉木子代測定林,構建完成我國的杉木育種理論,洋口林場的杉木育種試驗設計方案成為我國高等院校的經典教學案例。

  此后,洋口林場杉木育種團隊的科研人員發揚“久久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的“洋林精神”,接力完成了杉木第二代和第三代遺傳改良,繼續將洋口杉木育種研究推向世界前列。如今,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研究已從單純的產量改良,進階到產量、材性、抗病性和養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狀綜合改良。

  當前,洋口林場正推進杉木第四代遺傳改良。“當今世界,樹木育種能做到第4代的國家只有澳大利亞和美國,而我們的杉木遺傳改良也做到了第4代,這無論是對杉木育種界還是洋口林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一步,洋口林場的杉木高世代遺傳改良研究始終處于國內國際上最領先地位。”葉代全如是說。

  六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開展杉木育種科研攻堅,洋口林場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林場,發展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杉木種質資源庫,造就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奇跡。

(南京林業大學師生在洋口林場開展杉木育種科研--黃海 攝)

 

    良種推廣釋放“綠色紅利”

  實現良種產業化推廣,關鍵是建立良種快繁技術體系。

  在洋口林場南方(福建)杉木良種繁育中心組培車間內,經過選育的洋林良種正在茁壯生長。2018年底,總面積5000多平方米的南方(福建)杉木良種繁育中心建成,進一步提升了省洋口林場國家杉木良種基地和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建設管理水平,為繼續引領全國杉木良種事業發展夯實了基礎。據洋口林場副場長黃金華介紹,其中組培車間就占了3000平方米,年可生產種苗1000萬株。

  2004年起,洋口林場啟動杉木優良無性系組培試驗。通過10多年的攻關,在全國率先建立了杉木無性系組培快繁和扦插育苗技術體系,研制了相應技術規范,并開展產業化應用。目前,已研發出10個優良無性系組培配方。與普通杉木苗相比,這些良種具有生長快、材性優、抗病害、耐瘠薄等,并且其產量是普通苗造林的1.2-1.6倍;同時,林分郁閉提前,可減少撫育1-3次,降低了營林成本。

  2019年,“洋020”和“洋061”兩個無性系獲得“國家級林木良種”認定,為在全國杉木產區推廣應用奠定了基礎。

  洋口林場育種成果,正不斷轉化為生產力。越來越多的林農,成為種業創新的受益者。

  順昌縣仁壽鎮桂溪村村民吳錦紅2006年經人推薦從洋口林場購得近萬株杉木良種苗。雖然當時林場的優質種苗單價需要0.25元,比市面上0.1元的土苗價格高,但三四年后,良種造林的優勢顯露無遺。

 

    “比別人家高出三四米,地徑多了兩三厘米,且大多郁閉成林,無需鋤草撫育了。”吳錦紅說,如今自家的杉木已長到十七八米高,比周邊的杉木高出七八米,每畝蓄積量相差近3立方米。按照當前木材市場行情,吳家的杉木林每畝能多賣兩三千元,早年的苗木成本差異已不值一提。

  如今,“洋林”牌杉木種苗,不僅在福建吃香,更享譽全國,在廣西、云南、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省份廣泛種植。作為“洋林”牌杉木種苗在貴州省臺江縣的首吃螃蟹者,林德太感受到了良種育苗造林的優勢:“生長快、產量高,一年半的造林苗木平均高度2.2米,育苗每畝產值達到3萬元左右。”

  不僅如此,洋口林場在實施林業科研、種苗生產的過程中,還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勞動崗位和就業機會,助力林農增收脫貧。曾經長期賦閑在家的建西鎮謝屯村村民祖基權,2009年與林場簽訂育苗合同,試水杉木育苗,沒想到越干越好,一躍成為當地有名的育苗大戶。現在,祖基權家的12畝苗圃,每年可育苗40多萬株,產值十幾萬元,不僅徹底解決了生活開支和兩個孩子的上學費用,還蓋起了一棟3層磚混結構的新房子。

  “我們采用‘林場+基地+農戶’‘林場+農戶’的模式,將杉木育苗基地承包給貧困戶。”洋口林場場長游云飛說,為解決林農資金短缺問題,在育苗前期,林場提前預支育苗投入費用;在育苗和防治病蟲害階段,林場則通過科技服務為林農提供技術支持。

  福建省林業局的測算數據顯示,自1956年建場以來,洋口林場歷年累計生產杉木良種4.9萬公斤,提供杉木優良穗條105萬根,杉木良種苗60億株,由遺傳增益所產生的經濟價值達900多億元。(海峽農業雜志社 記者 陳丹妮)

2020-05-22 09:52:25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