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層農村,活躍著一大批“老鄉鎮”。從媒體介紹的情況來看,他們大多是本地干部,大部分是農村家庭出生,對于風土人情等地方性知識有熟稔深刻的記憶,熟悉當地情況,這對于基層工作十分有利。比如,農村的矛盾糾紛調解,往往是找到關鍵的人物,通過人情、面子,講雙方都能聽懂的“土話”等柔性治理資源,才能當好“化事人”,才可能解決問題。這些出生本地的“老鄉鎮”就有這些優勢。
“老鄉鎮”做群眾工作,確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毋容置疑。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年齡的增長,“老鄉鎮”必將逐漸退出工作崗位。而嚴格的公務員考試制度也進一步催生了干部隊伍的結構轉型,出生于外地的鄉鎮干部也越來越多,以往村干部被直接提拔的情況也逐漸減少。這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老鄉鎮”將逐步減少,如果基層年輕干部不注意學習,“老鄉鎮”也可能存在斷代的風險。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仔細想一想,如果年輕干部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認認真真地向“老鄉鎮”學習,真心實意服務群眾,他們完全有可能克服出生、語言、身份等障礙,慢慢成為“老鄉鎮”。
年輕干部要成為“老鄉鎮”,就一定要腳沾泥。焦裕祿、孔繁森、廖俊波等優秀干部,他們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老鄉鎮”,但他們做群眾工作,服務群眾的能力,卻絲毫不遜色于“老鄉鎮”,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能夠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下高樓,出深院,用腳步丈量信仰和事業,用腳步詮釋忠誠和擔當。長期走到群眾當中去,在群眾的田間地頭聊一聊,農家小院坐一坐,認真聽取群眾的困難,滿腔熱忱地去為他們解決問題。
年輕干部要成為“老鄉鎮”,就一定要心中有民。“為什么我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詩人艾青的吟唱,年輕干部不妨好好咂摸下語中之意。一個年輕干部,只有心中有民,時時刻刻站在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才能把群眾利益放到最高位置,才能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好務,讓群眾滿意。
年輕干部要成為“老鄉鎮”,還要需要有一顆為民之心。如果一個年輕干部只是把基層當跳板,懷揣著“鍍金”思想,來混基層,他永遠也不可能成為“老鄉鎮”。年輕干部一定搞清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要埋頭苦干、躬耕實踐,在解民憂、辦實事的過程中去了解困難群眾的疾苦,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數去換群眾的幸福指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年輕干部如果真心實意拜群眾為師,滿腔熱忱為群眾服務,以心換心,他們完全有可能成為群眾心目中的“老鄉鎮”。
(作者:詹春明)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