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報:以創建譜寫福建民族鄉村振興新篇章

2018-07-31 09:39:36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文/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

據中國民族報7月24日訊:民族鄉村是我國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民族鄉村迎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期。長期以來,福建省委、省政府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為抓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奮力譜寫新時代福建民族鄉村振興的新篇章,努力把福建建設成為“中華民族團結進步的窗口”。

以創建聚合力,建立掛鉤幫扶機制,強化民族鄉村振興的硬保障

實現民族鄉村振興,需要集中多方面力量共同推進。福建省委、省政府先后召開了全省民族工作會議、民族工作經驗交流會,出臺了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做好掛鉤幫扶民族鄉村工作、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2012年起,福建省政府明確每年省財政和有關縣(市、區)、省直單位共同出資不少于400萬元幫扶一個民族鄉。

同時,福建省各市、縣(區)統籌推進,進一步將掛鉤幫扶政策延伸到全省19個民族鄉以外的432個民族村。各掛鉤幫扶單位發揮各自優勢,有針對性地開展資金幫扶、項目幫扶和結對掛鉤幫扶, 以產業帶經濟,以精準鑄精品,著力提升各民族鄉“造血”功能,為全省民族鄉村振興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統計,2013年至2017年,掛鉤幫扶單位共投入資金4.1億元,扶持項目609個,拉動社會資金投入17.6億元,為民族鄉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2017年,福建全省19個民族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80.58億元,人均純收入達1.5萬元。

以創建謀福祉,落細精準扶貧措施,牽住民族鄉村振興的“牛鼻子”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當前民族鄉村振興最重要也是最緊迫的戰役。福建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民族貧困村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持續聚焦少數民族脫貧致富奔小康,把有限的民族專項資金和項目放在民族鄉村扶志和扶智上,以求達到灶小火旺、旺出團結的效果。

每個少數民族貧困村確定1個省直或中央駐閩單位進行掛鉤幫扶,選派1名黨員干部駐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每年給予20萬元捆綁資金扶持,這些措施極大改變了少數民族貧困村的落后面貌。對有貸款意愿、有發展項目、有資金需求的少數民族貧困群眾,加大扶貧小額信貸扶持力度,2017年發放扶貧小額信貸6765萬元,扶持1572戶少數民族貧困戶發展生產。

根據少數民族貧困戶的特點和培訓需求,組織實施茶葉種植、畬醫畬藥培訓等“雨露計劃”。據統計,2017年培訓少數民族貧困戶1922戶,全省人均年收入4500元以下的民族村,已經從原來的38個下降到10個,4886人實現脫貧。此外,積極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9個高山族聚居行政村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

以創建樹典型,推進特色村寨建設,打造民族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福建的民族鄉村大多依山傍水,自然生態優勢明顯。福建省委、省政府緊緊抓住這一特點,以特色產業培育、特色民居保護、特色民族文化發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生態環境保護為主要內容,分3批推進96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試點建設。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投入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專項資金8810萬元,整合其他部門、行業和社會資金共3.3億元,共同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展。

8年來,共有42個民族村被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不僅特色古民居、古建筑得到有效保護,村容村貌也發生明顯變化。特色產業不斷培育壯大,文化、農業和旅游三者融合發展,真正讓青山綠水變成金山銀山,成為民族鄉村振興的典型。比如,福安市溪塔村發展刺葡萄、水蜜桃種植,年產值達100多萬元,2016年實現人均收入20357元,成為遠近聞名的“葡萄村”“小康村”。

以創建帶鄉風,傳承發揚民族文化,煥發民族鄉村振興的精氣神

鄉村振興既要塑型,也要鑄魂。福建省牽頭舉辦了“三月三”畬族文化節、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豐收節等文體活動,全省各地民族鄉村每年都組織開展“三月三”傳統畬歌會、“九月九”比武節等畬族傳統節慶活動,展演“畬族婚嫁”“起云樓”等畬族特色傳統節目,用少數民族文化因子浸潤鄉土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

同時,將民族團結進步納入村規民約,融入日常生產生活中,定期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和表彰活動,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淳化民風中的作用。寧德市頒布實施《寧德市畬族文化保護條例》,積極開展搶救、保護和發展畬族文化工作,并將少數民族家風家訓與家庭教育相結合,整理出版《孝母規》《教子規》等畬族家訓家規,以好的家風涵養鄉風、民風。漳州市成立藍氏畬族文化研究會,建設閩臺畬族博物館,舉辦海峽兩岸少數民族鄉鎮交流會、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茶產業交流會,在推動兩岸少數民族交流交往中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村記憶、重塑鄉村文化。

來源:中國民族報;發布時間/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版次/第02版·新聞·要聞;供稿/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編輯/廳辦公室。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