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湖庫面積達20多萬畝。近年來,該縣充分發揮湖庫孤島多的優勢,一手抓網箱圍汊拆除工作,一手抓湖庫孤島綠化工程建設,既改變了生態環境,又提高了經濟效益,使全縣406個湖庫孤島成為百姓的“聚寶盆”。
圍繞轉變發展思路,今年該縣雙管齊下,一方面投資7000萬元,對1024戶網箱養殖戶和537戶圍汊養殖戶進行整改,完成富水庫區拆圍面積77.58萬平方米,保護水資源。另一方面投資6800萬元,抓好富水庫區沿湖孤島綠化,加快生態旅游和產業開發,新發展油茶基地2.8萬畝,林果基地1.5萬畝,帶動4671戶庫區群眾從事種植業。
通山縣按照“一個區域一個亮點”和“種一片綠一片”的要求,將湖庫孤島綠化工程與帶動群眾致富相結合,實行湖島山邊種樹,湖島山下建農莊。燕廈鄉75%以上的群眾生活在庫區沿岸,該鄉引進深圳康雅園林公司在富水大壩上游湖面建富水樂園,在沿湖兩岸發展種植業。
大畈鎮地處富水庫區湖畔,是全省有名的貧困鄉鎮。該鎮以省紀委在板橋村駐點幫扶為契機,將該村沿湖的150畝荒山打造成枇杷產業扶貧基地,在枇杷果園內建成20畝枇杷酒莊。基地由通山協力綠色果業科技有限公司主導投資運營,村里以項目資金和土地入股,實行村企共建,建成集果酒釀造、旅游觀光、休閑采摘于一體的扶貧產業綜合體。板橋村村委會副主任章勛安介紹,目前,村民正在組織采摘工作,今年產量可達160萬斤。村民章拔鹿說,種植枇杷的農戶今年戶均收入可達4000元。
闖王鎮寶石村采取讓村民以塘庫入股的方式,將各家農戶享有的塘庫承包給湖北九龍泉石蛙養殖公司,建起標準化石蛙養殖場,年收入達350萬元。同時,該公司還在石蛙池上安裝光伏發電設備,實行漁光互補,每年發電收入10萬元,該公司從石蛙養殖和池面光伏發電的純收入中拿出14萬元分給15戶貧困戶。目前,全縣有1629戶貧困群眾利用湖庫養殖小龍蝦、石蛙、鱖魚、鳙魚、泥鰍2.6萬畝,年產值過億元。
如今,通山縣通過保護生態環境,盤活山水資源,大力發展種植養殖業,著重推進鄉村旅游、光伏發電和“互聯網+”等產業發展模式,讓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創業。目前,該縣新建水果基地2.5萬畝、油茶基地3.6萬畝、楠竹墾復6萬畝,帶動了7200戶貧困戶戶均增收6000元,建成“一村一品”產業扶貧示范基地43個,帶動8000多戶種植戶、3486戶貧困戶戶均增收8000元。來源:經濟日報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