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海峽大橋、復橋 念望舒 攝
浩浩渺渺水域,星星點點島嶼。由126個島嶼和702塊礁石組成的“千礁島縣”平潭,猶如麒麟騰躍在福建東部沿海。
“平潭綜合實驗區是閩臺合作的窗口,也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平潭考察,提出了“兩個窗口”的戰略定位,賦予了平潭在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和對外開放全局中的重大使命。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平潭開放開發,福建舉全省之力支持平潭開放開發建設。2009年7月,省委、省政府根據國務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決定設立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2010年2月升格為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為省委、省政府派出機構。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復《平潭綜合實驗區總體發展規劃》,平潭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2015年4月,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正式掛牌運作。2016年8月,國務院批復《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由此平潭成為全國具有“實驗區+自貿試驗區+國際旅游島”疊加的優勢區域。2018年3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進一步加快平潭開放開發的意見》,強調要繼續舉全省之力共同推進平潭開放開發取得新成效。
乘著改革開放春風,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殷囑托,平潭綜合實驗區上下篳路藍縷、干事創業,堅定不移以打造“一島兩窗三區”和建設共同家園為目標,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揚帆前行,一個美麗的“新平潭”徐徐展現在人們眼前。
天塹變通途
平潭四面環海,海峽大橋通車前,非舟楫不能往來。交通瓶頸制約著平潭發展,也讓每一個平潭人“望海興嘆”。
近日,翁雄駕駛的大巴從平潭汽車站緩緩駛出。駛入平潭海峽大橋后,兩小時內就能抵達福州。在福州—平潭這條路上,他已整整行駛了23個年頭。“跨海大橋,讓每一個平潭人都成為受益者,也讓平潭步入發展快車道。”翁雄說。
1995年,翁雄入職成為省汽車運輸有限公司平潭分公司的一名司機。他說,有件事讓他印象頗深:2007年,平潭舉辦沙雕節,游客量驟增,但交通條件的落后與旅游發展的矛盾很快就爆發了。當時,翁雄駕駛著大巴從福州載著32名乘客前往平潭,中午11點時抵達福清三山鎮后被迫停了下來。“等待入島車輛排了10多公里長,直到晚上6點多我才從福清小山東碼頭駛上輪渡。32名乘客等得實在受不了,到下午全跑光了。”
“車等船”的痛楚,讓平潭人對建橋有著世代相傳的渴望。
2007年11月30日,海峽大橋正式動工興建,項目總投資11億多元,平潭開始了架橋圓夢的征程。2010年11月30日,平潭海峽大橋通車,這是我省第一座跨海大橋。
一橋飛架海壇,平潭依靠輪渡進出島的歷史結束。也是在這一年2月,平潭綜合實驗區正式成立,大開放大開發春風吹進這座海島。
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平潭考察時指出,平潭面臨的機遇,不是百年一遇而是千年一遇。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要把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和軟環境搞好,吸引更多企業和人員來平潭干事創業。
牢記總書記囑托,平潭全力以赴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栽好梧桐樹。
實驗區成立以來,在國家相關部委、全省各級各部門支持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歌猛進,先后建成平潭海峽大橋及復橋,全面推進“一環兩縱兩橫”城市主干道,加快建設跨海公鐵大橋,推動城市市政道路建設。
最讓翁雄期待的是2013年11月開工建設的海峽公鐵兩用大橋。該大橋是我國首座公路鐵路兩用跨海大橋,預計將于2019年10月底完工,建成后平潭將告別沒有鐵路的歷史,實現嵐島人的“高鐵夢”。“現在平潭交通這么便捷,原來我連想都不敢想。最近買了一輛車,有空就帶著家人到處兜風。”翁雄興奮地說。
兩季變四季
平潭有“海蝕地貌甲天下、海濱沙灘冠九州”之美譽。然而,過去平潭一到秋冬風沙大,加上交通不便外地基本沒人來,故只有淡季旺季“兩季”之稱。
針對嚴重的風沙災害,平潭祖祖輩輩拿出“與天斗、與地斗”的勇氣和智慧,在風口處植樹造林。但由于原來平潭是貧困縣,對植樹造林投入資金少,沿海防護林建設力度有限。
大規模植樹造林是在實驗區成立后。從2010年起,平潭開展大規模植樹造林綠化工程,每年植樹1000萬株,進一步改善全島生態環境。
長江澳處于平潭東北角,是平潭最大的風口,植樹造林尤其困難。實驗區成立后,長江澳沙荒風口綜合治理工作被列為全區生態環境整治的重點。在原有沿海基干林帶的基礎上,林業工作者在海岸前沿堆起防風沙堤,在堤上覆土種老鼠刺,筑多道擋風籬笆構成防風障。經多年努力,長江澳綠色屏障不斷向外延伸。為根治老風口帶來的災害,平潭還啟動幸福洋吹沙地新建防護林,營造防風固沙林2.3萬畝。如今,這里造林5萬多畝,已形成一片林海,是目前全省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中面積最大、成林最快、森林景觀最佳、生態效果最好的示范區。
長江澳造林是平潭植樹造林的一個生動實踐。近年來,平潭的森林覆蓋率從實驗區成立前的29%提高到現在的36%。平潭林業局副局長林福平說,根據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的評估報告,目前平潭五大風口基干林帶基本建成合攏,沿海風口的風沙災害得到有效遏制,平潭前沿與內陸的年均風速均呈下降趨勢,常年空氣質量達到I級。
不僅如此,實驗區成立后,全力推進“花化、美化、彩化”建設,平潭陸續馴化月季、三角梅、玫瑰花等品種,實現全年見綠、四季有花。如今,行走在平潭島,金井大道、環島路、壇西大道等主干道上,高大整齊的樹木隨風搖曳,三角梅、美人蕉、月季等迎風怒放,猶如一幅幅流動的畫卷,完全顛覆了外界對平潭原有的想象。
生態環境和交通設施的改變,讓平潭越來越靚麗。在流水鎮北港村,兩岸創客聚集于此,借助古老的石頭厝,北港已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文創村。看著每天很多游客前來旅游,北港村黨支部書記陳松柏喜在心里。“原來這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兒童,秋冬季節基本見不到人。現在游客來自全國各地,還有不少是境外游客。”陳松柏說,去年北港共接待游客30多萬人次,今年預計接待游客人數可以翻番。
得益于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平潭從一年只有淡旺兩季變成一年四季游客不斷。
對臺到對外
平潭,是對臺交流合作窗口,也是國家對外開放窗口。作為先行先試區,平潭以共同家園和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目標,建設一個全方位開放的新平潭。
李云超是臺中人,從上世紀90年代在平潭投資創業,到全家定居平潭,他因“第二生活圈”而觸動。
他的父親李登瑞是平潭北厝鎮山利村人,1948年到臺灣。1987年,李登瑞回到故鄉平潭,兩年后李云超也踏入嵐島,這是他首次來到大陸。談及平潭初印象,李云超直言很落后。“當時在平潭,眼見之處不是石頭厝就是石板路,沒有任何產業基礎。”
1994年,李登瑞投資成立康德房地產公司,這是平潭第一家臺資企業。12年后,李云超和哥哥秉承父親遺愿,留在了平潭。讓李云超沒想到的是,平潭在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上開始邁大步:先行先試探索“一島兩標”,從進一步擴大對臺開放、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到進一步保障臺胞權益等先行先試政策頻頻出臺。
“實驗區+自貿試驗區+國際旅游島”釋放了新的優勢,李云超非常看好平潭的發展前景。2016年3月,總投資6億元的臺灣文化廣場動工建設,該項目主要由李云超兒輩們負責,他們希望打造一個具有濃厚臺灣元素的文化廣場,借此吸引臺胞特別是臺灣青年來平潭投資創業。
一灣海峽,如今已成為兩岸黃金直航通道。2011年11月30日,“海峽號”首航,行走于平潭與臺中之間,單程航行僅約2.5小時;2013年5月,“麗娜輪”運營,往返于平潭與臺北港,單程約需3小時。“海峽號”“麗娜輪”的出現,讓臺灣海峽從天然阻隔的“黑水溝”幻化成兩岸城際往來的“黃金線”,平潭在兩岸之間實現人貨流通,邁出了重要一步。
如今,“第二生活圈”已讓更多臺胞認同。從李云超家族的第一家臺資企業,已發展到臺灣注冊企業和相關機構912家,3000多名臺胞在平潭就業、生活。
不僅是對臺窗口,平潭還是對外窗口。
自貿試驗區設立后,平潭全力打造與國際接軌的營商環境。2015年,福建自貿試驗區平潭片區正式掛牌成立,結合自貿試驗區建設,圍繞投資、貿易、金融和人員往來便利化,累計推出12批次140項創新舉措,包括全國首創的56項。其中,“市場主體名稱登記便利化”入選第三批全國復制推廣改革試點經驗,“關檢一站式查驗平臺+監管互認”被商務部評為4個“最佳實踐案例”之一。
對外大門如何打開?實驗區成立后,平潭就提出國際旅游島建設。2016年8月,國務院批復實施《平潭國際旅游島建設方案》,平潭旅游發展進入新紀元。如今,平潭越來越有“國際范”,《平潭映象》開啟全球巡演、南島語族考古基地一期項目已完成、常態化舉辦國際風箏沖浪賽……
開放開發的平潭,在東海碧波中踏水騰飛。2017年9月,平潭舉辦高規格的中國—小島嶼國家海洋部長圓桌會議,簽約6個國際產業合作項目、總投資11.85億美元,拓展平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小島嶼國家的交流合作;開通了“臺平歐”海鐵聯運、香港—平潭2條國際航線,串聯起海上和陸上2條絲綢之路。
斗轉星移,日新月異。開放的平潭,從一座落后的海島到如今“國際范”,乘著改革開放春風,這片改革開放的熱土向海而致遠。(記者 王鳳山 林霞)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