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7點,《好雨時節(jié)——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特展開幕儀式,在成都博物館舉行。展覽將從今日(12月11日)起持續(xù)到2019年1月3日,期間免費向公眾開放。
歷經90天的征集,展覽匯聚了518張來自社會各界的照片和1864件熱心市民的老物件,共200組,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集中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川的歷史變遷與重要成就。
展覽共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講述百姓40年來記憶中的小生活,從川人的吃、穿、住、行等與民生福祉相關的方方面面折射出“小生活”到“大時代”的歷史變遷。第二單元以改革開放四十年四川省所取得的成果為出發(fā)點,全方位展現四川改革開放“大時代”的歷史畫卷。“這個展覽不是以編年體來呈現的,而是以主題呈現,從百姓視角出發(fā),包括衣、食、住、行四個方面,以人物故事來展示前后的變化。”本次展覽策展人肖飛舸介紹到,本次展覽的照片和展品,大多來自身邊的普通人。這些照片和物件,是川人可觸摸的歷史記憶,講述著改革開放的“四川故事”。“謹以此展覽致敬四川改革開放四十年,致敬為之奮斗的每一位普通人。”
一場有“溫度”的展覽 講述川人記憶
這些尚有“余溫”的展品,娓娓講述川人40年來的生活故事,也折射出四川的輝煌巨變。作為一場“眾籌”展,眾多展品之中,既有曾參加“卡塔爾阿爾塔尼國際攝影大獎賽”的攝影師拍攝下的糖酒會盛況,也有普通攝影愛好者鏡頭下的太升南路、寬窄巷子的變化……從專業(yè)攝影師的獲獎作品、百姓珍藏十余年的老照片到年輕人用手機記錄的感動瞬間。
一位七旬老人借出了他51歲“高齡”的永久牌自行車,這輛車陪伴著他從“單身漢”到結婚生子。一位成都市民醉心于門票收集30余年,小小門票的變化,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與社會科技水平的改變。另一位八旬老者在60余年間做出了上千架縮比飛機模型,記錄下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航空工業(yè)的發(fā)展。
高考準考證、中專成績單、大學成績單、參加工作分配方案、救人后收到的感謝信……一名熱心市民的12份書面證明,映射出一個普通人的美好歲月。
“這是我1978年的時候,花了120元錢買的第一臺海鷗照相機。是我存了一兩年的工資才買到的。現在看到它,給我更多的是一種念想,跟著我‘南征北戰(zhàn)’,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進程。”捐贈者宋道君告訴記者,將自己的第一臺相機展示出來,希望和市民朋友一起分享他的這份回憶,共享改革開放以來大家所走過的道路,“讓歷史告訴未來。”
趣味互動 帶你“穿越”重溫美好時光
豐富多彩的展品,生動呈現40年來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遷,讓人沉浸在回憶中無法自拔。此外,本次展覽還通過趣味裝置與互動,將帶領市民朋友“穿越”歷史,重溫美好時光。
本次展覽運用了視頻、投影等方式,用電競發(fā)展、“海采”祝福、動畫電影發(fā)展史等充滿回憶的多媒體,串聯起40年川人珍藏的記憶。例如在“媒體進化史”的部分,“三代人”的短視頻在講述一段深情告白:祖孫三代記者,親歷了四川傳媒幾十年的發(fā)展,對于媒體事業(yè)深有感觸。他們的口述歷史,讓傳媒行業(yè)日新月異的變化顯得立體而有溫度。
展覽上花花綠綠的小玩意兒,定能勾起你的童年回憶。那些陪伴你長大的俄羅斯方塊游戲機、玻璃彈珠、四驅車,看完展覽后在體驗區(qū),讓你找回童年的樂趣。
同時,成都博物館還貼心的準備了兩臺互動拍照儀,為市民朋友留下最美瞬間,拍照、上傳、發(fā)布一氣呵成。展覽的最后,如果你拿起聽筒,還能聽聽1978年到2018年的“他們”說了什么。
40年物換星移,歲月如歌。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座城都是一部史詩,那些不起眼的日常,都是時代變更的節(jié)點。斗轉星移,時光如梭,四十年的“回憶殺”,總有一句話、一個人、一件事戳中你的淚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