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基故事:我想花更多的時間在和患者溝通上

 

  提到潘建基的學術成就,業內人士大都知曉。但提起他的個人事跡,很多人卻知之甚少。“埋頭做學問,低調做人”就是他給身邊的人最深刻的印象。

 

  “創業”提升省內放療水平

 

  1982年,潘建基從福建醫科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從事放射治療工作。潘建基坦言,當初接手這一工作時,他一度一頭霧水。

  “當時,我國的放療技術大大滯后于國際水平,福建放療水平在當時又是處于全國的中下水平,甚至于我的本科學習就沒有放療這門課程。”潘建基回憶。

  他記得當時計算機還沒有得到普及發展,放療時無法精準定位,為了殺滅癌細胞,醫生不得不擴大放療的區域。當時只能用品紅在鼻咽癌患者的臉部兩側,根據醫生經驗,畫出鼻咽部對應的解剖區域位置,以及在患者眼部、腦部等需保護的區域。“這就和古代的犯人在臉上刺字一樣,當時很多患者入院來接受放療期間都不敢走出去。”潘建基說,“因此,雖然當時不少鼻咽癌患者被治愈了,但同時也深受治療毒副作用的影響,生活質量低下。”

  為了具備更高的醫學素養,1987年,潘建基踏上了法國求學和工作之路。1994年,他響應國家號召,毅然放棄了在法國良好的工作條件和優厚的生活待遇,舉家回國。此后,他在省腫瘤醫院長期從事臨床腫瘤放射治療學專業工作,并于2000年正式接手放療科,成為科室主任。

  潘建基將國外所見所學應用到工作中,利用現代影像、現代放療技術、聯合化療、基因治療、熱療等手段,積極開展綜合治療,使腫瘤治療成功率明顯提高。

  福建省腫瘤醫院放療科2003年成為全省腫瘤放射治療質量控制中心的掛靠單位,多項新技術臨床應用等方面處于國內領先行列,帶領福建的放療技術水平從中下水平提升到全國先進。

 

 

  創新才能讓醫學走在最前沿

 

  潘建基醉心醫學,更關注醫學創新。

  回國后,他在國際上首先創立了腔內+經頜下咽旁間隙插植內后裝放療技術。

  “當時,國內多采用二維常規體外放療,對于鼻咽癌部分靶區照射不到或劑量不足。而法國近距離放療技術成熟,可法國鼻咽癌患者很少,近距離放療技術多用于口腔和口咽部腫瘤治療。于是,我想那為何不把兩者相結合呢?”潘建基說。

  他吸取法國的經驗,兵行險著,創立了在二維影像引導下的近距離插植技術,經頜下從口咽旁進入鼻咽咽旁間隙。最終,這一方法成功了,插植針避開了鼻咽部的大血管,準確直達咽旁病灶處。這大大提高了放療的準確度。既提高了療效,又減少了治療的毒副作用。

  他還主持制定了新的中國鼻咽癌臨床分期和研究(該研究成果已被國際抗癌聯盟第8版惡性腫瘤分期完全采納),為促進鼻咽癌的中國和全球分期統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現在,潘建基把目光集中在了最新的腫瘤免疫療法上。

  “放療就可以去除腫瘤細胞的偽裝,促進腫瘤抗原釋放,調動身體自身免疫功能,達到殺滅腫瘤的目的。如果能把免疫療法和放射療法結合起來,不僅能達到協同殺滅腫瘤的效應,還能大大減少放療的劑量,減少放療副作用。也就是說可達到1+1>2的功效。”潘建基提到新療法時有著興奮和強烈的興趣。

  “我現在的精力很大一部分就用于此,希望能通過探索該方法,去挽救那些常規治療手段治不好的病人。”

 

  再難也要把人文精神融入治療中

 

  技術是給業內人士看的,但“細致、耐心”等口碑是患者給予的。無論門診量多大,潘建基至少會給每個病人15分鐘的就診時間。“這比起國外半小時的標準還是少了很多。”潘建基感慨。

  “醫生應把責任心放在首位,此外,同情心和同理心同樣重要。”潘建基說,他更愿意花時間在與病人的溝通上,“特別是腫瘤病人,信心的建立和治療同等重要,如果病人喪失了信心,那么免疫力會大大降低,且依從性差,大大影響療效。”

 

 

  潘建基擅長用一些圖繪和比喻來打消患者的疑慮。“很多患者來我這時,都是天就要塌下來了的心情,似乎今天不立刻開始治療,明天腫瘤就要轉移了。”潘建基說,我經常舉例說抗腫瘤就像打戰,沒有戰前充分的準備,沒有物資保障,就匆忙上陣是不可能打贏的。醫生、病人和家屬都要做好準備,才能打勝仗。腫瘤是個慢性病,要查明每個暗堡,避免遺漏,一一拔除才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我也曾呼吁我們的醫生應該從繁忙的日常醫療事務中,尤其是繁瑣的文檔工作中解放出來,花更多時間與患者溝通,但是在我國當前的醫療體制和形勢下確實還有一定的難度。”潘建基坦言。

 

 

  有困難找潘教授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了潘建基工作之外的另一面。“工作上嚴格要求,學術上最討厭造假。但生活上隨性謙和,不擺架子,對自己的吃穿都不太講究。”跟了潘建基工作了20多年的“徒弟”,頭頸腫瘤放療科主任醫師邱素芳說。

  有困難找潘教授,已經成了科室成員的共識。邱素芳還記得科室里曾有同事突發腦出血,潘教授二話不說,在最短的時間內請專家來會診。

  同事生病、生二娃,遇到什么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要讓潘建基知道了,他總是會在第一時間幫忙聯系解決。“從不打壓別人,哪怕只是他的研究生,只要技術過關,他也會很認真地給出他認為最好的就業指導、推薦。”邱素芳說。

  對家人,潘建基也是盡心盡力,家里有人生病,他都細心照料,為此,他還曾放棄了參加中華醫學會腫瘤放射治療學分會主任委員一職競選。

  潘建基常年資助困難兒童上學,但他總是很低調,自己從來不說,同事們也是很多年后才偶然得知。潘建基的為人與他做學問的態度并無二致:不夸張,不宣傳,默默做好自己的事,用行動證明一切。

 

 

  來源:福建衛生報

2018-11-19 10:15:44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