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的第一堂理財課

 從量入為出到借錢消費,中國年輕一代的金錢觀、消費觀較其父輩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25歲的王凱(化名)一直計劃著完成一次出國旅行。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國慶節,他研究生畢業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個小長假,這個愿望終于順利達成——盡管依然囊中羞澀。

  他選擇的是某在線旅游網站一款旅行套餐,標價約16000元,使用該網站提供的消費分期服務,加上利息和手續費,分攤到每月的最低還款額只需要1500多元,這對尚無積蓄但月薪過萬的王凱來說并不困難。

  “從申請開通分期服務到下單付款,全都在手機App上操作,前后只花了不到10分鐘。我已經選好了分期消費的下一個旅游產品。”從塞班島歸來的王凱興奮地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情懷遭遇“錢包那么小,哪兒都去不了”的現實尷尬,王凱就這樣用消費金融輕松化解。

  而這,正發生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生活中。

  “有著超前消費理念的‘90后’‘00后’逐漸成長為消費主力軍,對中國未來的消費市場將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他們對消費金融服務的需求會持續放大。”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對《瞭望東方周刊》表示。

  無處不在的消費金融

  “消費金融一般指以個人消費為目的的金融,或者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金融。”中國社科院金融法律與金融監管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程雪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按照《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中的相關規定,消費金融不包括購買房屋、汽車的消費信貸。而從產品形態來看,主要分為有場景的消費分期和無場景的現金貸兩類。

  現金貸到手的是現金,自主決定消費;而像王凱這樣發生在特定場景下的購買行為使用的則是消費分期,其功能類似于信用卡。

  如今,與場景相結合的消費分期,大到裝修、置辦家具,小到看牙醫、買口紅,“先享受后付款”的服務在衣、食、住、行等各領域已經無處不在,更受“90后”一代歡迎,因其多為網上支付或移動支付過程中發生的,操作簡便快捷,順應了當下的電子支付潮流。

  一些電商平臺自身擁有關聯的消費金融業務,比如螞蟻金服有花唄、京東有白條、蘇寧有任性付、唯品會有唯品花,等等,而有些商家則與第三方機構合作提供消費分期服務。

  不少商家還以此為基礎,提供了進一步創新的產品。

  大四學生王媛媛(化名)最近發現,自己心儀的iPhone8 plus在京東售價要6179元,商家最近推出了“分期用”的活動,租期12個月每月租金免息只要360.4元,到期還機或者付余款購買均可。

  “其實正常買一部手機新鮮感也就維持一年,分期租用一年,使用價值和買到手是一樣的,說不定就算買下來,一年后也還是想換新機。”王媛媛對《瞭望東方周刊》坦言,自己原本準備用畢業后的第一份工資購買,現在已果斷提前“拔草”。

  “90后”成主力軍

  “我最慶幸的一件事就是沒等到自己賺錢就給爺爺買了那個按摩椅。”陳惠欣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爺爺因為久坐,背一直不舒服。兩年前,大學還未畢業的陳惠欣想送張按摩椅給爺爺,緩解他的病痛,但卻沒錢。后來,她看到網上有家店的按摩椅2500元,可以用花唄分期,就咬咬牙買了。爺爺非常開心,說有了這個按摩椅,少遭了好多罪。她非常開心。

  今年,陳惠欣終于畢業了,有了工作,可以買更多東西給爺爺了。然而爺爺卻在兩個月前去世了。

  “花唄的分期還沒還完,但我卻希望這筆賬永遠都還不完。起碼這樣,我還覺得可以有一個爺爺讓我去孝順。”陳惠欣說。

  不同于父輩的省吃儉用和修修補補,“90后”“00后”渴望嘗新,“攢夠錢再買東西”的消費觀念在年輕一代心中已經被打上了“過去”這個標簽。

  “往往等錢攢夠了,我也就不想買了,長期的等待會消磨掉消費欲望。表面上看起來省錢了,但對我個人來說,生活失去了很多便利和樂趣。”王媛媛告訴本刊記者。

  光大銀行、蘇寧易購等各大品牌聯合發布的一份《2017年輕人消費趨勢數據報告》顯示: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年輕人辦理信用卡的比率超過76%,信用消費已被大部分中高收入年輕人所接受;而在貸款方面,從全國年輕人的貸款年齡比例來看,18~35歲為29.6%、26~35歲為49.1%、36~45歲為21.3%。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超前消費觀已獲得年輕人的認可。

  而在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看來,“年輕人步入社會,要求職、要租房,要有工作、社交方面必要的花費,有機會用分期或者借款的方式延緩、分散眼下的經濟壓力,來獲得更從容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回報,這是金融市場發展進步的一個表現。”

  “消費金融的普惠性,正在于此。”郭田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北京某旅行網總部,工作人員在交流處理互聯網訂單

  70%的供給空白

  實際上,在傳統的金融服務體系中,即便擁有超前消費的需求與意愿,多數年輕人并不能“想貸就貸”。

  “目前中國擁有央行征信記錄的大概有3.8億人,其中擁有信用卡的約2億人,也就是說,大約還有12億人沒有信用卡,10億以上的人沒有征信記錄,占人口總數的70%以上,這些人群是傳統銀行信用卡或者金融公司不愿觸達的。”程雪軍告訴本刊記者。

  而作為傳統個人金融服務的補充,消費金融具有單筆授信額度小、審批速度快、無需抵押擔保、服務方式靈活、貸款期限短等特點,相比申請銀行個人信用貸款、信用卡分期,其最大的優勢在于普惠性和便捷性。

  一般來說,銀行對于辦理信用卡的客戶,會參考辦卡人的戶口、學歷、婚姻狀況、住房、工作情況、收入水平、財產狀況等因素來綜合評分,公務員、教師、高薪白領等職業人群易于申請到信用卡,且不乏“人手多張卡”。

  程雪軍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居民消費信貸占消費支出的比例達16%左右,相較2008年的3.6%翻了幾倍,但遠低于韓國的41%和美國的30%左右,與發達國家仍有很大的差距;消費信貸在GDP所占比重,中國僅為7%左右,美國這一比例為近20%,韓國24%左右;消費信貸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例美國高達66%左右,中國僅為16%左右。

  “從宏觀上來看,我國的消費金融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滲透率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但這也意味著未來的上升空間巨大。”程雪軍說。

  適度超前消費是年輕人的理財課

  從量入為出到借錢消費,中國年輕一代的金錢觀、消費觀較其父輩正在發生明顯的變化。

  在程雪軍看來,利用消費金融實現消費升級、提高生活質量,或者投資孩子教育、自我提升,都不失為適度、理性的超前消費。

  香港大學馮氏基金講座教授、亞洲環球研究所主任陳志武在其所著《陳志武金融通識課》一書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把消費和投資對立起來是不恰當的。消費也是投資,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把人力資本看成資產。在當今新經濟環境下,人力資本是最重要的資產,所以,根據需要借錢花也是在投資作為資產的人力自身。”

  對此,信中利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潮涌深有感觸。他人生第一筆貸款是1985年向清華大學教務處借的1000元人民幣,其中一部分錢換了30美元,其他的錢則買了一身出國行頭——西裝、領帶、皮鞋、小皮箱,得以遠赴美國。十年以后從華爾街回來,他已是摩根斯坦利中國區首席代表,資金結余300萬美元,目前其創立的兩個上市公司,加起來市值超過30億美元。在他看來,正是30年前的那筆“借貸”,令他得以投資自己,并開始接觸到金融和理財知識,才能擁有今天的收益。

  這對普通的年輕人來說也具有同樣的意義。剛跳槽進入一家知名跨國企業的張倩(化名)便從中受益。“剛畢業的時候工資不高,所以選擇從借唄里面借出幾千元錢,加上自己的一點積蓄報了個線上英語輔導班,然后半年時間英語口語水平提高很快,面試這家新公司的時候加分不少,現在月薪已經翻倍。”張倩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陳志武看來,年輕人學習一門課程、置換一身好行頭,這樣的消費都可以成為投資。他特別強調,對年輕人來說,有適度的借貸,會令其財務紀律變得更強,激勵自己去學習怎樣理財、怎樣管理自己的財務,還能夠培養自食其力的習慣,盡量做到財務獨立,在人格方面也可以更完整,讓個人更自由。

  借你花,更要“防亂花”

  “我們100%不鼓勵年輕人過度、高額消費。” 螞蟻金服花唄事業部副總經理周軼告訴《瞭望東方周刊》,花唄將22歲以下新開用戶額度直接限制在2000元以內,這部分年輕用戶整體額度在1000~1600元的水平,能夠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花唄希望用審慎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普惠的金融服務,包括即將到來的雙11,也不會做大量的提額,希望用戶有規劃地使用花唄,前面提到的年輕用戶,額度已經超過3000元的將不在提額范圍內,未超過的年輕用戶最多也只能提額500元。” 周軼說。

  為防止用戶“過度消費”,幫助用戶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花唄還專門設置了一道“防亂花”系統——2018年10月18日,花唄正式上線了“額度管理”功能,用戶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求、自主調整花唄額度。

  螞蟻金服花唄事業群總經理邵文瀾介紹,除了以產品功能的形式幫助用戶合理消費之外,螞蟻金服正通過與媒體志愿者合作“金融消費者保護計劃”,幫助用戶豐富金融消費知識、提高安全意識。

  實際上,花唄的做法也正在成為行業趨勢。

  “引導年輕人正確使用消費金融,對提供分期、借貸的機構來說其實也是一種風險控制,任何一個想要健康、持續發展的企業,都需要有這樣的商業邏輯。”郭田勇告訴本刊記者。

  而就整個消費金融行業來看,程雪軍認為,發展初期魚龍混雜不可避免,但隨著《關于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等監管辦法的實施,以及市場本身競爭加劇、優勝劣汰,行業將不斷進行調整、規范,消費金融最終會回歸到普惠金融本質,從而讓更廣泛的人群受益。(記者 單素敏)

2018-11-07 09:17:36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