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在被譽為“南方礦區”的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組織黨(團)員服務隊和青年志愿者前往湖坑鎮南部一帶山脊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為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增綠添彩。
活動結束后,服務隊員望向山坡,只見新栽的櫻花樹苗錯落有致,與山頂上6月15日并網發電的24臺華潤永定湖坑風電場大風車共同迎風挺立,形成了一道充滿盎然生機的新風景線。這是永定區實施礦區生態修復,切實保護環境,走出一條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的一個縮影。
“地下”到“地上”,堅守生態與發展的底線
如何讓青山綠水與金山銀山協調發展?近年來,永定區揚區域森林覆蓋率高、山谷風光優美之長,避廢棄礦山較多、局部環境破壞嚴重之短堅守生態與發展的底線,把工作重心從“地下”轉移到了“地上”。
經測算,永定區境內煤矸石渣儲量高達8000多萬噸。為此,早在2012年春,永定區在撫市鎮、龍潭鎮分別建起了福建恒龍新型建材有限公司、閩盛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每年消耗600萬噸的煤矸石。
2017年,永定區政府下發了《切實做好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通知》,部署礦山的復綠工作。針對關閉、廢棄礦山,裸露煤矸石,棄渣場等進行治理,并強化“永定紅”石板材行業污染整治,積極實施“綠滿青山”提升工程、“青山掛白”治理工程。通過發出限期治理通知書、簽訂礦山企業復綠承諾書、約談復綠進度滯后的礦山業主、指定專人包礦督促整改等手段,使裸露的山體披上了綠裝,一片片綠茵又重回人們的視野。
副區長盧文階對我們說,目前,永定區完成煤礦清理礦渣(煤矸石)63600余立方米、覆土69200余平方米、種樹15500余棵、種草64700余平方米。同時,加快生態恢復綜合治理工程建設,包括對撫市溪流域的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實行連片綜合治理;完成培豐-富嶺-瓦窯坪-東中煤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項目;治理高陂石螺岐建筑石場和城郊中坑采石場,完成廢棄石場“青山掛白”治理項目。同時,已實現洪山、峰市飾面石材礦山的全面復綠,累計覆土47萬多平方米,種草種樹面積44萬多平方米。
“黑色”變“綠色”,礦區轉型演繹自然之美
坎市鎮是永定的重要礦區之一。近年來,該鎮通過大力開展礦區復綠,使曾經礦碴堆積、漫天揚塵的礦山、尾礦庫,變成了綠意盎然的山坡植被,全鎮森林覆蓋率也從2010年的65.6%提升至目前的72.3%,轄區內新羅村、清溪村、秀山村等4個村被評為省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麗鄉村”。
在永定區坎市鎮新羅村我們看到,一棟棟“小別墅”整齊排列、村道干凈整潔,櫻花、紅楓等花卉苗木抽出新葉,農民公園里,傳來老人、兒童們的歡聲笑語,一幅村美、人和的鄉村畫卷躍然眼前。這個昔日的產煤村,如今已蛻變成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
新羅村是原永定區礦務局所在地,全村329戶1218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以產煤質優、量大而聞名,帶動了經濟發展。
“以前運煤車一過,灰塵就滿天飛,村里水質也受到污染,到處都是光禿禿的山,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村支書劉榮祥說,鼎盛時期,村里有十幾家煤礦企業,當時從事煤炭及相關行業的勞力占了全村80%以上。而隨著村里煤炭資源的枯竭,煤炭產業逐步走向下坡路,長期采煤帶來的環境污染、土地拋荒撂荒、勞動力資源過剩等問題也暴露無遺。
2010年開始,新羅村積極落實上級政策,全面關閉無證小煤窯,開展礦區修復,積極探索從“黑色”向“綠色”轉型,“雜亂無章”向“清潔有序”轉型。鼓勵村民進行土地流轉,引進福建泉水山原生態園林有限公司,大力發展花卉苗木種植,引導村民發展“農家樂”、生態養殖和觀光休閑等綠色產業。同時,投入2800萬元實施泉水山新村一期建設,17棟108戶現已全部封頂。此外,該村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面拆除違章建筑、“空心房”和養豬場,共拆除空心房4棟36間,拆除舊廁所、豬圈97間,累計拆除面積3600㎡;建立清潔家園長效機制,實施門前“三包”協議,每年投入7萬元,聘請專職保潔員,定時定點清理垃圾,徹底改善“臟亂差”局面。
礦區成景區,綠色振興推動“二次飛躍”
曾經的繁榮的礦業,如何實現二次飛躍?永定區不回避現實和矛盾,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恢復生態、整治環境,并結合礦山自然風景,把礦區打造成景區,實現了從賣礦產到賣風景的轉變。
高陂鎮黃田村山上一度礦井密布,無證礦井最多時達到130多口。如今,黃田山上已看不到礦井,龍巖市經開區已經在山下建起了占地2000多畝的汽車產業城,成為 “中國專用車名城”重要專用車產業基地之一。園區內福建帕特納環境產品有限公司等企業在屋頂建設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為經濟發展增添綠色動能。往日,多事之地的村莊,如今成了“平安園區”。
永定區煤炭管理局副局長吳福宏介紹,今年3月,永定區培豐鎮聯合福能集團在關閉培豐煤礦改造建設成煤礦開采博物館,并在培豐鎮建設“綠色小鎮”。同時,還探討將靠近培豐集鎮的煤礦工業廣場改造成養老福利院、利用關閉后煤礦道路和工業廣場大力發展農林經濟、果蔬種植業和家禽養殖業、農家樂等,進一步推進煤炭產業轉型發展為綠色經濟。(林矩鴻 李文星)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