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盞再發神功,內藏數據儲存物質開啟數據儲存新時代

2017-07-27 15:45:13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古董收藏熱潮一路進軍,各種各樣的古董瓷器更是吸引投資者和收藏家們的眼球,在人們學會如何評鑒一件收藏臻品之時,古玩界又爆出新的焦點——古建盞內含罕見的高純度硬磁材料epsilon-Fe2O3。建盞自出現市場,皆以樸實的外表、絢麗多彩的釉面變化、深厚的人文內涵吸引一大批的收藏愛好者,誠然揭開簡樸外形面紗后,竟然是計算機數據儲存的可觀發展前景。

    何謂高純度硬磁材料epsilon-Fe2O3?現代化社會中,“一卡在手”全程無憂的消費習慣已經讓人們離不開磁的生活。無論是硬盤的儲存還是卡片的辨識,甚至是其他磁帶來的生活便利,都讓人們的惰性無法離開它們。

    在這個“磁時代”的影響下,過了一段時間卡片沒磁性了;過了一段時間,U盤也失效了。就目前的科技技術來說,永恒的儲磁物質是不存在的,卡片到了一定的年限就會出現消磁等副作用。作為理想的儲磁載體的epsilon-Fe2O3,在自然界中極為罕見。

    epsilon-Fe2O3是在1934年被科學家首次發現,而對其的研究延續了10年才確認出晶體結構,附帶有的硬磁魅力更是深深吸引著各大科學家們。對于epsilon-Fe2O3的展望,其不僅僅有效改善信用卡磁條消磁問題,還可能會在計算機甚是大容量儲存載物、高速無線通訊等領域上大顯身手。

    然而,受到當前技術水平的限制,這一種物質并不能夠大范圍地生產和應用,甚至目前的研究只能夠對這一種物質研制到納米尺度的晶體,對于日常生活應用還是相當大難度。當眾多的科學家面對此等難題無處可展的時候,李偉東等科學研究團隊意外地從中國宋朝文圖建盞中發現了epsilon-Fe2O3晶體存在。

    從史書文載上可發現,建盞在中國茶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人們對于建盞的認識和探究,更多是從歷史文化、歷史政治的層面上去研究,畢竟這一款被譽為“中國偉大卻又含蓄的器物”曾經統領了中國茶皿界數百年,更帶動起“斗茶”的茶藝潮流,更甚被宋徽宗皇帝親自載入《大觀茶論》中。對于收藏家而言,建盞的魅力源自于五彩斑斕的釉面紋路,不同建盞間紋路的走向和成形都有著千差萬別,令人賞心悅目,而斑斕的色彩之下恰恰就是epsilon-Fe2O3晶體的“身影”。

    古代陶藝工匠或許只是無心插柳,通過高溫和低氧分壓的手工燒制,恰好滿足了epsilon-Fe2O3晶體苛刻的生長條件,從而在銀色油滴盞中留下了罕見的高純度的epsilon-Fe2O3,無論是從晶體的純度還是從尺寸來說,都是目前人工制備條件難以實現的水平。

    為了更好地研究epsilon-Fe2O3晶體,科學家們紛紛研究建盞的源頭、發展、生產條件等多方的因素,致力復制古人燒制建盞的工藝條件,尋找epsilon-Fe2O3存在的關鍵技術和制備條件,從而探究出獲得高純度晶體的方法,這也間接地推動了建盞業的復興和發展,為建盞魅力重現在世人面前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和美好的市場展望。

(版權歸盞事福建公眾號所有,圖片來源輝煌御盞游先生)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