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書畫有印章、雕刻有刻章,就連歐美等繪畫藏品也有水印來證明原創者和出處。作為陶藝藏品界的新寵,建盞給人的印象似乎是一種新興的玩意兒。然而,從建盞看中國陶藝工藝的發展史,更是能夠與鼎盛時期宋朝的文人騷客聯系到一起。雖然建盞的評價鑒賞從獨特的紋路和釉面來區分居多,但是從底款綜合評價建盞價值也不失為另一種快捷辦法。那么關于建盞底款的疑問,今天就來給大家歸納一下:
建盞底款并非標配
瓷器收藏熱潮一直都興盛不息,而對于瓷器愛好者來說,清三代的瓷器無疑就是收藏、投資的最佳年份,而往往這一類型的瓷器底部都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底款。由此,不少收集建盞的行家們也紛紛好奇,為什么手上的建盞沒有底款?
從品牌價值傳播以及版權保護的層面上看,落底款是更有利個人作品的傳播,更是能夠為品牌帶來影響。但是,由于建盞與瓷器的生產不同,其成品率極低以及更多不可控的因素雙重影響之下,就可能出現“難有精品”的結果。為此,不少的建盞師傅都會墨守不落款識的習慣,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出現。
建盞底款價格并非虛高
并非如此。從生產燒制的特殊性使然,落款的作品往往受到更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而非精品的落款產品更多時候被另外處理,而能夠流入市場的落款精品,就需要承擔更多的價值和責任,為此,價格自然會相對高一些。但是,如果遇上精品對精品,落款并不能夠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綜合多方面去衡量和評鑒,才能夠擇優選擇更好的。
建盞底款大有來頭
建盞始源于北宋初期,盛行南宋時期,衰落于元明時期。宋朝在我國是一個文化兼容的鼎盛時期,“佛”、“道”、“儒”思想相互交匯融合,而作為當時文人騷客主要的使用茶皿,古建盞的底款上都大有來頭。
在當今出土的古建盞文物上,我們都能夠依稀地在底款上看到關于天干地支、五行八卦等傳統的道統思想,更能夠看到“瑞巖”、“文益”等佛家大德的禪宗字詞,甚至還能夠看到“隱居”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映射。除了這一些古代思想哲學的記錄之外,當時的建盞還把中華民族的多元化的休閑文化特色給映射出來。從底款上的“應春、年、水盞”的刻畫,都能夠看到古人在詩詞辭賦的言語間,更有古建盞的“叮咚”妙曼的音樂。從底款上的“蹴鞠”、“珍玩”等字詞,都可以看到當時的人們雅致的生活場景。
今天的建盞,已經不僅僅只是一種古藝術藏品,更是一種文化、精神交互融匯的實物載體,更把仿制的工藝與現代經濟價值結合起來,挖掘出景觀裝飾的經濟價值。
(文:盞事福建,圖:輝煌御盞夏先生攝)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