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熱潮再度興起,宮廷名器走進尋常百姓家

2017-05-25 08:18:11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建窯,曾被譽為“宋代名窯之一”,更有“建安窯”、“烏泥窯”的別稱。在宋朝時期,建盞還是貴族階層專用的窯器。其中,就以福建建陽建窯的燒黑釉瓷而聞名天下,整個碗體呈現出胎骨烏泥色,釉面上更有多條莊的結晶紋理,細如兔毛,也被稱為是“兔毫盞”。除此以外,還有“鷓鴣斑”、“銀星斑”等,都是根據釉的酸性濃度不同,其酸化后的痕跡來作為裝飾。這一種裝飾技術更是當時最領先的制窯水準。

曾經,建盞僅僅是宋代貴族階層享用的器皿。然而,伴隨著當時斗茶的不斷興盛,不少的文人墨客都根據建盞而激發出不少的創作靈感,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更是隨處可以找到建窯的身影。然而,伴隨著南宋國勢的逐漸衰弱,這一種斗茶的風氣也逐漸地降低下來,漂洋過海來到了日本,并對日本的陶藝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的日本陶藝產品,都能夠看到建盞的痕跡。其中“曜變天目”、“油滴建盞”等更被列入到日本的國寶級文物行列中。

伴隨著全球化發展的今天,日本的藝術文化廣為盛行,建盞文化所涉及到的一些陶藝產品也逐步為人們所喜愛。獨特、個性、別致、美觀的建盞更是逐步得到人們的喜愛,它已不再僅僅只是貴族階層的專屬用品,它更受到廣大人們的喜愛和青睞。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不斷地放開,建盞工藝的恢復工作也逐步完善,今天的建盞工藝更是讓曾經鼎盛一時的建盞文化重新火熱起來。

   

現在的建窯建盞燒制工藝已經被列入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錄中,一代又一代人傳承下來的手藝也將會逐步地發揚光大,政府對該工藝的大力扶持,讓建盞文化也逐步得到了發展。福建當地更是打造出一個中國建盞第一街,而建盞制品在各大的陶藝市場中也獲獎累累。

這一種有著千變萬化的自然紋路,每一個盞皮都是結晶釉在高溫高溫燒制下的精華產物,無論是其氧化的、還是在不穩定狀態下所形成的形態和色彩,都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的欣賞者和藏家。當建窯的生產技術和水平不斷地提升,其所潛在的開發市場更是龐大,其為當今的陶產品增添了更加色彩斑斕的一筆,更是成為現在裝飾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角。尤其是在現代的家具設計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建窯的身影,這與其本身簡約、大氣、沉穩的藝術風格相適應,更是當下現代人追求的時尚、美觀、美的追求。

在可預見的未來,建窯的發展將會逐步得到新的發展臺階,更是迎來一個更為龐大的潛在消費市場,這不僅僅只是對套產品市場樣式空白的填補,更是重新激活三千年前頂級建盞工藝藝術的重大創舉。(圖片來自民間工藝師陳東)

更多關注: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