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好茶,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炎帝嘗百草”,而“茶能解之”更體現出茶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伴隨著茶而生的,就是各大的茶皿器具,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茶文化一直伴隨而行,茶具因此也形成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茶具在歷代所扮演的角色和身份都會有所差異,其中以近年來重新興起的“建盞”為例,曾經也是宋朝時期稱霸一時,為帝王所代言的流行茶具。
然而,“建盞”中的“盞”,究竟有啥含義?“盞”所表示的,又是什么樣的茶皿?
事實上,茶與酒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遙遠的古代,茶并沒有占據主流位置時,喝茶所使用的器皿往往與酒皿、食物器皿混為使用。
自進入秦漢之后,茶的地位越發提高,才逐漸所形成自己的器皿。
“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
在宋朝之前,古人把盛茶的器皿稱之為“碗”、“甌”,正如著名詩人王維《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的。
其中以白居易的《想東游五十韻》、《想東游五十韻》、《山路偶興》、《招韜光禪師》等著名的詩作最為盛名,更有是茶如命的說法。
由于宋朝以前的煮茶技以煎茶為主,講求的是茶湯的色澤與變化,為此茶皿具有碗口口徑大、矮小的特點,喝茶如喝酒,一樣具有大碗豪飲之風,也與早期民風開放、社會包容性廣等軟性因素有關。
然而,當發展到宋朝時期,商品經濟快速發展時代背景之下,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從粗獷慢慢地轉變為內斂、沉穩、儒雅、精致,而斗茶風氣盛行,讓傳統的低矮茶碗無法滿足斗茶愛好者的需求。
以蘇東坡《送南屏謙師》的“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為例,更出現了“茶碗”轉變為“茶盞”一說。更以建陽生產的建盞為主流茶盞。
茶之清澈見底,白沫消散,想要更好地體味到斗茶之樂趣,自然需要尋找更為合適的釉面來襯托。
復雜的紋路,絢麗的色彩,多變的紋理,都為建盞謀得一席之位,甚至為了追求更高深的茶理,在佛教盛行之下,建盞千變萬化,無法實現究極的完美的自然缺陷,也成為部分文理哲學家門探索的一大道具。
為此,把建盞與佛理相互串聯起來理解,也未嘗不可。
當然,受到當時的理學思想的影響,建盞更注重秀麗之感。區別于唐朝時期的豪放與張揚,茶碗更顯大氣與豪邁之情,建盞更多突顯的是宋朝的收斂與節制的社會風氣。
到了明朝時期,茶皿已經逐步更換為“茶杯”,它的杯口更小,整體造型更加精致,小巧玲瓏,袖珍的設計,與當時的閉關鎖國、封閉的社會風氣相互映射。
從茶碗到建盞到茶杯,看著茶皿的變遷,也似乎從中看到了一個個時代在不斷低更替。
直到今天,講究多元化的社會風潮中,我們既能夠享受到唐人的豪邁與不羈,宋人的儒雅而內斂,明清人的精致和細致,你又更加欣賞哪一個朝代的茶皿呢?
(版權歸盞事福建公眾號所有,圖片源于微信號:fjbzj520)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