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盞集:千年分茶絕技茶百戲

2017-11-22 09:08:32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

茶百戲又稱分茶、水丹青、湯戲、茶戲等等,是一種能使茶湯紋脈形成物象的古茶道,其特點就是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湯中顯現出文字和圖像。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劉禹錫在《西山蘭若試茶歌》描述:“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

”到了宋代,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把茶百戲做到了極致。

宋徽宗不僅撰《大觀茶論》論述點茶、分茶,還親自烹茶賜宴群臣。

許多文人如陶谷、陸游、李清照、楊萬里、蘇軾都喜愛分茶,留下了許多描述分茶的詩文。

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陶谷在《荈茗錄》中記載:“百茶戲……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

元代后分茶逐漸衰落,清代后至今未見分茶的詳細文獻記載。

武夷山茶學專業章志峰經系統研究于2009年恢復了這一古老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茶百戲是我國珍稀的文化資源,是再現古代點茶、斗茶文化的重要技藝。

分茶唐宋時期曾在閩北武夷山一帶流傳,已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好茶配良器,茶盞是宋人風雅韻事的必備,也是茶道空間美學的重要點綴。

建盞古拙渾厚的胎體,綺麗多彩的斑紋,獨一無二的曜變,是“天工”與“人巧”的結晶,同時讓古人與今人視若珍寶。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建盞圖片源于百盞集)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