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部很火的古裝網絡劇出現了一幕類似于日本抹茶的場景,但其實那是我國宋代的茶藝——“點茶”。
抹茶其實起源于中國
抹茶起源于隋朝,在唐宋時期達到頂峰,特別在宋朝,已經有了完整的寺院抹茶茶道(點茶)。
九世紀末抹茶隨日本遣唐使進入日本,點茶被島國人民所接受并推崇,發揚光大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
然在明朝以來,中國開始流行用茶葉泡湯棄渣的喝法,傳統茶磨也隨之絕跡。
而在日本,高級“抹茶”的制作與加工方式與我國宋代時期基本相似。日本抹茶的點茶法則傳承了中國宋代的龍鳳團茶的點茶法。
抹茶的“抹”和“末”相通,是上等茶粉的意思。其說法在我國南宋時期的徑山通行。
日本多名僧人曾于宋時修行于徑山,因此,日本茶道至今仍稱這種茶粉為“抹茶”。
作為日本茶的抹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粉狀。
把茶葉的新芽摘除后蒸著,然后就那樣晾干,把它碾成粉。粉泡到熱水里,能夠成為茶道里的抹茶;
和食材混在一起,能夠成為抹茶味的食物。這和泡在熱水里喝的煎茶不一樣,抹茶喝的就是粉本身的味道。
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粉末,才能配得上“抹茶”這個名字,嚴選茶葉→加工成毛茶→葉梗分離……復雜的生產工藝也讓那一抹綠帶來的唇齒間的清香格外珍貴。
?
宋代的點茶茶藝
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以點茶為主。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后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后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并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
點茶,是一門藝術性與技巧性并舉的技藝,這種技藝高超的點茶方式,也是宋代發達的茶文化集大成的體現。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圖片源于網絡)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