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5日召開的全國就業創業工作座談會上,新經濟為全國就業率作出的貢獻成為會議亮點。截至2016年年底,僅阿里巴巴零售平臺就創造就業機會超過3300萬,受到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的高度肯定。阿里巴巴集團總裁金建杭介紹道,未來20年,阿里巴巴的目標是創造1億個就業機會。(9月17日《濟南時報》)
此前在新舊經濟之爭時,有關新經濟擠掉舊經濟,導致傳統實體經濟衰落,造成大量人口失業的觀點,一度甚囂塵上。從工業革命時代以來,隨著技術的持續發展,新舊產業不斷更替,一直都有類似的觀點。可實際上,每一次技術革命,都催生出各種新興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阿里巴巴創造3300萬就業機會的現實例子,充分證明新經濟對社會經濟的巨大貢獻,已然成為拉動就業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就業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有就業就會有收入、有稅收,老百姓就能實實在在享受到經濟發展的好處,政府也將擁有豐富的稅收資源。因此,世界主要經濟體都將就業放在首要位置考量,做為經濟政策調整的重要依據。對于中國而言,就業也成為核心指標,已與CPI、GDP等經濟指標一起,成為政府制定宏觀調控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目前我國經濟結構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傳統動能的上升幅度已經有限,很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政府采取了供給側改革,淘汰一批技術落后、產能過剩的企業,部分職工下崗分流。同一時期,新經濟、新動能則在蓬勃興起,創造出大量的新崗位,吸納承接了傳統實體經濟流出的勞動力,為供給側改革做出貢獻。比如2016年滴滴出行平臺為全社會創造了1750.9萬就業和收入機會,其中238.4萬來自去產能行業。
經濟學家熊彼特說“創新是創造,又是毀滅。”各種資源重新優化分配,企業和社會經濟在創造性毀滅中發展起來。“在互聯網行業中,每1個崗位消失,會新創造出2.6個新崗位”,“每部署1個機器人,會創造出3.6個新崗位。”新經濟會產生很多新的需求,重構創造新產業鏈,激活更多就業領域,促進勞動者能力升級,由舊經濟轉入新經濟領域,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比如當下最火爆的共享單車領域,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共享單車行業就業研究報告》顯示,當前我國共享單車行業帶動10萬人就業。2017年上半年帶動新增就業約7萬人,每新增100人就業就有近1人為共享單車服務,充分體現了新業態對就業的貢獻效應。
近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舊動能有序轉換,新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網絡購物保持快速增長,平臺經濟、分享經濟、協同經濟等新模式廣泛滲透,線上線下融合、跨境電商、無人超市等新業態方興未艾。目前,我國新經濟在整體經濟總量占比已超過30%,對經濟增量的推動作用非常明顯,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而且,我國新經濟不僅在國內如火如荼發展,還充分發揮在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領先優勢,與各國在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加強合作,為世界經濟增長挖掘新的增長動力。比如馬云倡議的eWTP獲得各國熱烈響應,并已在馬來西亞落地,建立了首個海外“數字中樞”。以高鐵、支付寶、共享單車、網購為代表的“新四大發明”,也紛紛走出國門,成為中國標準輸出的典范。
從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來看,技術革命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動力,新舊經濟的替換乃是常態化的,民眾不應對其感到恐懼和排斥,應接受技術革命帶來的變化,積極擁抱新經濟,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幸福。
( 作者:江德斌)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