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建本合體才更完美

2017-07-26 09:49:12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自古以來,建陽都是中原文化的發展之土壤,有朱熹宋慈故里之頭銜,更有建盞建本之鄉的美譽,古稱潭城,今坐落于武夷山南麓,其更是目前考古發現中福建省內最為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歷史文人更多不勝數,今時今日更留有“七賢過化區”的美談,成為國內外著名的人文風景名勝地。

來到建陽尋找歷史的痕跡,自然離不開曾經輝煌鼎盛的建盞古窯,更可透過建本看古代人文風情畫卷。建陽在古文化歷史長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基于它是建盞的始發之鄉;其次更是建本的主要出土地。為它代言的歷史文化名人名事更多不勝數,以身份之尊來說,有皇帝藝術家宋徽宗及各大文豪名人;以歷史名事來說,有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的古話佳談;以經濟學來說,更有海上絲綢進出口等數據來做支撐。建陽文化底蘊之深厚,今日或許只是探得水面之一二。

建盞被譽為是依托“茶”而生的器皿,以建陽建窯生產為上乘。同一地方——建陽也成為全國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刻書更形成了“麻沙版”、“書坊版”等類別,印刷出版的書籍暢銷全國乃至海外。此時的建陽無疑形成一條集成化的生產鏈,更成為全國的生產中心,無論是建盞的生產工藝還是建本的雕刻工藝,其陶瓷、手工藝等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據目前的考古統計,1000年時期的宋朝人口已經突破6000萬,其經濟總量更是占據世界的22.7%。當時的對外貿易以海貿為主,這也形成海上絲綢之路的原始形態,受到當時蒙古帝國對外破壞屠殺等影響,雖然南宋在政治上屬于萎縮狀態,但是其經濟板塊上,南宋GDP占據世界的八成。當時盛產圖書的建陽,更享譽“圖書之府”、“書林”等美譽。在此時代背景下出現的建盞和建本,當然帶著時代的特色。

建陽本土由此產生的文化產業能夠延續六百年的輝煌,更帶出一代又一代的文豪雅士,這的確引來不少考古人士的關注,從建陽挖掘出的文物,對于研究宋朝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環境有著巨大的作用。今時今日,我們對于建陽的挖掘,更多是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深入研究,將已經漸漸消失于歷史長河中的建本和建盞技術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雖然,建本和建盞都是宋朝商品經濟發展下的催生品,但是相對比建盞“依托茶而生”的依賴性而言,建本更具有自身的存在獨立性,其始發于五代,盛行于兩宋,最終衰落于清朝,在中國的文明乃至文學的發展史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依托于建本發展的,更有中國的文學,比如《周易》。

《周易》能夠從中國流傳,太極陰陽圖和八卦、六十四卦等思想傳播到東南亞乃至歐洲,都有賴于建本的印刷。據出土的文物記載,建本南宋初麻沙便刊刻了王弼《周易注》,這一本注解流傳至今,更是為今天對古卦爻辭作作出了重要的解說。

建陽作為文化歷史名縣,建盞與建本的同源之鄉,今天的建陽,其建窯和建本的生產不能同日而語,但是其背后折射出的社會文化卻為建陽的發展帶來新的思路和空間。

( 版權歸盞事福建公眾號所有,圖片源于千荷堂夏先生)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