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前,建盞已經風靡中原大陸,甚至影響到東瀛和東南亞地區,而建盞的風采更是一度讓東瀛人著迷不已,至今依然成為日本上層人士所追求的高等茶皿。建盞如此深得人們的喜愛,自然會有一批忠實的“擁躉”。相對比起今天先進的收藏手法,古代缺乏科技條件限制的情況下,對建盞如何保存呢?
如果有了解世界級的建盞拍賣活動,都會留意到這一類型的建盞碗口都會有一圈圓潤的金銀邊。事實上,這樣的鑲邊并非與老盞共生,而是在后期加上。這一類的邊層被稱為“釦”,如果是金色則被稱為“金釦”,如果是銀色則唄稱為“銀釦”。或許你對此會有所疑惑,但是這也是老盞珍藏中的必備環節和工序。
從建盞的燒制法則上看,燒制過程中釉水受到重力以及溫度的外部因素,釉自然流向底部,這也導致建盞出現的釉淚,而盞的上口沿釉層會相對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干口”。有的人會覺得“干口”的出現,難免會輕微影響到整體的口感,而老盞所使用的胎土和生產技術上的限制,更可能會出現明顯的石英砂顆粒。“釦”的出現,不僅僅只是為了保護盞口,更多時候是起到了加強口感。“釦”有兩種設計,其中圓潤的釦比扁平釦更為常見,相對于扁平釦來說,圓潤的邊釦更迎合當前的人體工程學,整體更加平滑,也更接近現代的口沿造型設計。
對比中日兩國各自的建盞收藏發現,日方的建盞藏品中不少都是加上了釦邊,而中國的建盞更多是一種單一的盞。但是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發現,中國古宋人對于建盞的珍藏也是有釦邊,從《牧庵集》中的“吳侯建盌侔紫鐵,表裏?毫瑩鋪雪”即可看到。而從出土的文物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帶著釦邊的建盞,甚至還有專門為建盞而生產的木盒子。
事實上,即使是老盞也未必老化到需要包邊的程度,但是不少的收藏者拿到老盞的第一瞬間都是希望包邊。這樣的操作和習慣,在史書上都有記載,早在《中國陶瓷史》上就有提及釦邊的問題。尤其是“日本人最喜此器,不惜重價求購,以銀緣起邊,既碎, 則用金漆巧綴之。”說的,就是口沿包邊,碎了還會用金繕法修補。這足以看出日本人對于建盞的珍視程度。
當然,除了裝修飾等作用之外,在日本的古典中也提及到建盞的釦也是有所講究的,大部分的建盞流入到日本之后都是有著明確的使用規定,而加釦更是一種彰顯身份地位的鄉鎮,不同地位的人用建盞,加的釦邊也是有所差異。
如果沒有了釦的保存和保護,或許今日我們就無法看到這么多完整而美麗的古建盞了,越是傳世的建盞,其寶貴和珍藏的手段更加的隆重,除了有釦邊之外,釉面還有精湛的修補技法,當然,對于今天的我們來說,更多使用的是新盞,無論是生產的工藝上還是建盞的保存上,釦邊似乎已經是一種可有可無的存在,不過回數數百年,釦的確是為建盞經歷數百年,依然能夠完好無損,甚至成為世界級的珍藏瓷器。
文:盞事福建 所有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