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新年伊始全面開通旅游綠色直通車

2017-01-06 09:55:45     來源:     編輯:bj001    

日前,福建省農業廳公布30家2016年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20個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名單,三明市泰寧縣水趣崇際、尤溪縣高春山莊、永安市大湖鎮生態旺綠農莊3家休閑企業以及寧化縣楊邊村、明溪縣御簾村、三元區忠山村3個休閑鄉村榜上有名。 至此,三明市已獲評25家省級休閑農業示范點、6個福建省最美休閑鄉村。

楊邊村位于寧化縣石壁鎮西部,距石壁鎮1.5公里,與石壁客家祖地相連,全村共有323戶,1337人口,9個村民小組。分為虎龍、楊邊兩個自然村。亭臺樓閣、淺池游魚、小橋流水……楊邊村處處是風景,也是石壁客家祖地的核心區,唐代開村,屬石壁概念的衛星村,文化積淀深厚。村里面精心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力求整個村莊既美麗典雅,又彰顯文脈鄉愁。突出青瓦、白墻、馬頭墻等客家民居元素對312幢房屋及張氏家廟進行客家風格立面改造。在客家文化休閑公園中,設立“客家第一壺”水流景觀、仿古景墻、客家水車、客家諺語碑、禾口缸缽等景觀,陳列擺放龍骨車、打谷筒、石磨、油杭等傳統耕作和榨油工具。楊邊村“村碑”旁邊就有一塊“亻厓是客家人”的墻屏,既標示著這里是客家村,更昭示不要忘了是客家人,是傳承客家意識的最直接、最富有記憶的體現。

御簾村位于明溪縣夏陽鄉西部,自然環境優美,建村已有上千年歷史,原名漁林村,宋端宗趙昰賜“漁林”為“御簾”。全村人均為張姓,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后裔。宋代以來,御簾人才輩出,清代乾隆年間,御簾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難能可貴的是,御簾還是紅色革命時期,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全村人均為張姓,是北宋大儒張載的后裔。宋代以來,御簾人才輩出,清代乾隆年間,御簾成為當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難能可貴的是,御簾還是紅色革命時期,彭德懷、楊尚昆等老一輩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御簾村建村已有700多年,1273年始建,南宋進士張日中時任福建興化通判,其攜長子張幼厚從將樂外出尋找新的居住地,來到了這里,發現此地山巒重疊,樹林茂密,溪水潺潺,魚兒群群,就選定在此地住下,當時取名“漁林”,取“魚多林茂”之意,古連閩中官道。對于“御簾村”村名的由來,民間流傳著這么一則故事。南宋末年,元軍南下步步進逼,在福州即位的幼帝趙昰和他的母親楊淑妃在文天祥護送下,逃往廣東惠州時途經漁林,突然吹起了一陣風,趙昰所乘御轎的轎簾被卷走,被吹到了田間,由當地村民拾回送還。幼帝趙昰一行人當天留在了漁林過夜,當地村民紛紛給他們送食物和生活用品,楊淑妃深感落難之時村民淳樸忠君愛國,讓宋端宗趙昰賜“御簾”二字為村名。文天祥還賦詩一首:“山村何取御簾名,大宋南征重此行,珠箔忽因風卷去,芳名留與世恩榮”。這則故事也載入《張氏族譜》,自此,御簾村沿用端宗欽賜之名。

忠山村位于三元區巖前鎮坂星路沿線,距市區37公里。全村現有438戶1736人。山林面積17242畝,耕地面積2577畝,果園2024畝,魚塘86畝。忠山村古名十八寨,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跡眾多,石街、石橋、古剎、古墓、宗祠、家祠、官廳、民居等古建筑隨處可見,其中尤以先賢祠、楚三公祠、蠅武堂、蜈蚣街、隆武橋、蒙古墓、永興庵等保存最為完整。2007年被評為“福建最美的鄉村”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命名為三明市首批中央蘇區紅軍村。十八寨民俗文化旅游節是由廟會演變而來,永興庵廟會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意在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三明市旅游局 林挺 圖/資料圖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