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各個朝代對茶文化的認識都各具不同。其中以宋朝的文人墨客為最,上至九五之尊的皇帝到流芳百世的文豪,都與茶有過一段深遠淵源。其中以中國第一本茶具圖譜《茶具圖贊》中更把茶碗等同于兔毫盞。
從各類的歷史書籍以及出土的文物上去深究,建盞是當時宋朝上層人士標配的茶具。正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提及到“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條理清晰,胚體厚重,都是建盞的一大特色。在中國古典美學中,這一種恰如其分的搭配和點綴,恰恰就是一種高境界的美。除了宋徽宗之外,歐陽修對建盞的評價也非常的高。除此以外,還有《嘗新茶呈圣俞》等多部的文獻,均對建盞表達出高度的贊美和評價。
然而,直到今天,我們所看到建盞身影,更多是從日本的陶藝產品中,而我國所流傳的建盞藝術,其中廣為流傳的兔毫盞又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消亡?
在建盞興盛的眾多原因中,其根本原因是自進入宋朝以來,喝茶習俗尤為盛行,其中以“斗茶”達到頂峰,這一種由宋代宮內推送的飲茶方式,得到了眾多王公貴族以及臣僚們的上行下效。然而,伴隨著宋朝的國力地逐步衰弱,蒙古族步入中原,原本的“斗茶”之風也逐步地衰弱下去。在這時代的更迭之際,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和對外交流的不斷深化,這一種“斗茶”的習慣以及建盞的陶藝工藝也被帶到了日本。在這個相對封閉隔絕的小島上,其穩定的文化發展也決定了保留了建盞文化的根本因素。
而作為建盞發源地的中國,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王國之后,因為國力的根本以及制造茶的工藝成本高昂,原本只屬于達官貴人才能夠喝得的“茶”,也因此逐步走入民間。尤其以明太祖下令廢止團茶,直接進貢茶葉,才出現了把茶葉直接煎泡而飲的風尚。這也導致了過去的“斗茶”、“末茶”、“餅茶”逐步淡出中國茶文化的歷史舞臺。
曾經只屬于皇室貴族的建盞也因為不同的飲茶風尚,而逐步衰微。曾經斗茶的主要器皿的建盞,也因此而逐步消失在茶藝的舞臺上。
甚至,到今日,我們喝茶只知道喝茶,泡茶。我們所接觸到的茶葉均是烹煎而來的茶葉,卻從來不知道“末茶是何物”。雖然今日的云南普洱茶還繼承者宋代的團茶遺法,但是也不過是把茶餅打碎之后,煎著飲用。在這之后的詩壇中,我們也不在看到曾經的文人墨客斗茶的瀟灑姿態,更是看不到喝茶至高境界的精神向往之地。
這也是為什么今日的中國茶文化更多走向的是快捷化、低成本化的發展,隨手一泡就是一壺。但是對于喝茶的精髓,從切到末的過程,卻沒人再去細細地領會,更沒人再回去挖掘出曾經作為茶之點綴的裝飾品的——建盞,究竟在茶文化中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我們在欣賞著日本陶藝的簡約、沉穩、大氣之美,卻丟失了原本屬于我國人的茶之魂。
恰恰是意識到茶魂之所在,人們日漸提高的生活水平更向往追求更高領域的發展,曾經在歷史上銷聲匿跡的建盞也在國人努力之下,從新探究、挖掘、研發出建盞的制造工藝,讓這一個曾經在數千年前震驚世界的陶藝茶具,再一次在中國大地上掀起不一樣的茶之光華。
本文由盞事福建公眾號所有,轉載注明來源!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