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公布2016年“高職院校創新創業示范校”50強名單,福建信息職業技術學院作為福建省唯一一所院校上榜。這是對該校探索“1335”創新創業育人模式成果的肯定,更得益于該校在扶持創業團隊中注重產教學研創相結合,彰顯出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特色。該校電子工程系“小腳丫”創業團隊的成功經歷,反映出了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活動的顯著特色。
學生:從“技術劍客”變“職場創客”
2012年6月,已經是大三的馬威和還在大二的邱加寶互相配合,獲得該年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電子產品檢測維修(芯片級)項目一等獎。由于有了這個“狀元”,馬威對自己的技能水平信心倍增,同時在企業實習期間,得到了實習單位的高度認可。
指導馬威在國賽獲獎的韋龍新、林春木老師,同時也負責畢業班學生在實習期間就業指導工作。在他們的幫助下,馬威、邱加寶、劉土土等多位一起參加省賽國賽項目的同學,經過詳細的市場調查,發現板級維修售后服務市場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他們這個創業的火花得到電子工程系主任孫學耕等領導老師的充分肯定,不僅為他們的創業孵化提供了免費的實踐場所,還專門配備專業技術導師和企業運營導師,從硬件和軟件上都給予了大力支持。
在短短的時間里,一個個在從技能競賽場上敢于亮劍的“劍客”,成為了到生意商戰場上敢于闖蕩的“創客”,競賽團隊變成了創業團隊,競賽隊友成了創業合伙人。他們把自己的團隊起名為“小腳丫”,“我們想一步一個腳印,用技能創業闖出職涯新天地。”馬威說。
“小腳丫”創業團隊主要項目是承接企業電子產品的芯片級維修業務,現在年維修量超過3萬臺,年營業純收入超過50萬元。團隊成員以在校生為主,流動性較大,但不變的是成員幾乎都有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的經歷。從2012年起,該創業團隊已吸引了2009級至2014級30多名技能好手的參與。現任創業團隊負責人劉土土,曾獲2014年電子產品檢測與維修項目省賽一等獎和國賽二等獎。
企業:從“合作育人”變“共育創客”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作為與職場最為貼近的職業教育,學生創新創業工作也受益于校企緊密融合帶來的契機。
“小腳丫”創業團隊的創業孵化、成長壯大,離不開學校深度校企合作企業——升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的“慧眼識金”。升騰公司是上市公司福建星網銳捷的子公司,在校企合作育人過程中,于2013年與“小腳丫”達成合作意向,將企業芯片級維修業務全權委托給該創業團隊,同時,還選送優秀企業運營人員作為創業導師,指導他們進行正規的公司化管理運作。
孫學耕說,“從共同育人到共育創客,校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上都實現了新延展,產教融合有了新高度,同時也給創業團隊帶來了巨大機遇。”隨后的兩年,福建星網銳捷、福州廣電集團等2家公司也與該創業團隊簽訂了正式合作協議,使他們的板級維修業務量超過3萬臺,年營業純收入達50多萬元。
2015年5月,“小腳丫”創業團隊正式注冊成立福州弘銳新異電子有限公司,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校中廠”。該創業團隊的創業模式和創想得到了風投的認可,2015年6月該團隊參加“418福建省青年創業大賽”獲三等獎,得到海峽股權交易中心上市股票原始股1萬股(市值3萬人民幣)的獎勵。
學校:從“教學師徒制”變“同儕師徒制”
現代師徒制是各國培養產業人才的重要形式之一。一般概念中的師徒,是指學校專任教師或企業專業人員擔任“師傅”,在學校或企業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綜合職業素養。但是在創新創業領域,教師或企業人員給予學生的創業指導,遠不如學生群體創業帶動影響來得直接和有力。
“小腳丫”創業活動的成功,產生了很強的引領和帶動效應。每年,系里都會有一批技術技能突出且有創業意向的同學加入到創業團隊,其中也有部分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小腳丫”已經具備了公司的基本運營模式,同儕之間的身份變成了“同事”或“師徒”。他們一起專研維修技術,一起思考營銷推廣,一起探索經營管理,以熟手帶新手,由老成員對新成員開展相應的技術培訓工作,使一批批學生經過了創業實踐的磨礪。
“小腳丫”創業團隊目前有已畢業的正式成員3人,在校學生40人,同時,還有40多名同學從該創業團隊中走出去,在新的崗位上成為各用人單位的技術和營銷骨干,成為了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大平臺。
作者:羅鋒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