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與假?宋畫竟然透視建盞是市井茶具?

2017-08-21 09:36:02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伴隨著建盞行業的興起,各種關于建盞的資訊鋪天蓋地襲來,而建盞行業對于自身的包裝,則是古宋茶器復興的大旗,相比起明清時期的茶器而言,缺少了精致奢華的裝飾,卻多了大氣沉穩的雍容。但是,在某些人看來,隸屬于黑瓷的建盞,有些粗狂的個性卻成為了撿漏。

尤其是最近火熱的宋畫《攆茶圖》里,主人公點茶用的并非是我們想象中的建盞,而是一種青白盞。由此,建盞只是市井百姓用于斗茶之用的說法更為火熱。

 劉松年《攆茶圖》 (局部) 

大家會有這樣的想法并不奇怪,畢竟從當時的水墨畫來看,畫面色彩的表現,就只有黑白來呈現,其次受到明清歷史影響,大部分的文人官僚都各位欣賞精致的青白瓷器,而外形的盞型制作,依然是中國茶器的主流款式。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

但是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消失近800年的建盞,又究竟是不是如同《攆茶圖》所引發的設想那般,只是市井茶具的一種?

           劉松年《盧仝烹茶圖》

建陽79歲的老畫家李錚就曾經為建盞畫下了《大宋建盞圖》歷史畫卷,這衣服畫卷全長8.28米,涉及人物多達260多個,整體呈現出古代建盞生產的過程。從挖土、挑土、踩土,乃至到達官貴人之間的斗茶樂趣,涉及環節有六大板塊,有生產工序之復雜、生產難度之高深、市間斗茶之樂趣、商戶林立之多樣、達官貴人斗茶之高雅等等,都涉及其中。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建盞在宋朝時期,可以說是一種自上而下流傳的茶具器皿。

《大宋建盞圖》

也恰恰是因為茶而生,而建陽也因茶而盛,來自全國各地乃至世界的采購人來到建陽采購建盞,這有日本人、有朝鮮人、也有歐洲人。這一些畫面都記錄在宋代的文畫中。這件看似粗狂而有些粗鄙的茶器,卻一度成為宋朝帝王心頭好,也曾說“盞杯有益,氣韻綿長,自古文人愛斗茶”。

曜變天目

今天,建陽建窯已經凋零,我們只能夠從殘舊的廢墟中尋找回當年窯火鼎盛的霎那遺珠,在一片的廢墟中追憶曾經的輝煌景象。甚至我國建盞藏品的保存量還不及鄰國日本,被譽為建盞界的幾大代表性的著作和藏品,都以最高禮遇身份被收藏于日本國家博物館中。

曜變

我們想要目睹當年建盞的美,只能夠從這一些藏品上去窺視一二。然而,這一些藏品只不過是當年宋朝所生產的眾多建盞的冰山一角,對比當時的生產工藝來說,日本現存的建盞也不過是眾多明珠中的幾顆,而更多璀璨悅目的建盞已經伴隨著歷史的浮沉而消失不見,我們能夠追溯的,不過是遺址上的幾片殘瓦。

李錚所創作的建盞畫卷,不僅僅是對建盞復興有了一個重要的參考性作用,同時,從官方的資料記載到實地的走訪,都為了還原出建盞當年鼎盛的景象。

(版權歸盞事福建所有,圖片源于網絡   投稿郵箱:2801937354@qq.com)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