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建盞究竟是否含有害金屬?

2017-08-14 11:47:30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相比起白瓷青瓷的清潤細膩,帶著簡樸氣質(zhì)的建盞,出自黑瓷派系,顯得大氣沉穩(wěn)之余,更帶有古樸之美。用于喝茶,黑色能夠遮掩住茶色的效果,難以從中茶色辨別出茶水的變化,為此也有人對于建盞泡茶產(chǎn)生了一定的疑慮。

 

 

 

雖然建盞的興起,伴隨而來的卻是一陣陣的質(zhì)疑聲音,但是從建盞燒制原材料到它的生產(chǎn)工藝得質(zhì)疑,逐漸引申到建盞最終使用會不會析出有害物質(zhì)?這就讓不少建盞的愛好者,忍無可忍了!

 

 

 

從文物出土的三片宋代建盞標本來看,宋朝時期已經(jīng)能夠生產(chǎn)處不同樣式的兔毫紋。從當時的宋朝的窯工來說,肯定是沒有別的途徑去進行建盞化學原材料的提煉一說,甚至更沒有其他的化學添加劑的理論做支撐。

 

 

 

更多的燒制工藝都是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燒制積累下來,即使是在當時燒制科學工藝的限制下,依然能夠燒制出精彩絕倫的斑紋,那建盞通過天然燒制成型的說法自然可靠得多。

 

 

 

直到今天,我們通過現(xiàn)代科學,從物理學、化學的角度上去分析,透析建盞燒制成型的原理,通過理論和實踐不斷地改善建盞燒制的工序,從而尋找到更為高效的建盞燒制“秘訣”。 

 

 

 

即使如此,在現(xiàn)代科學支撐之下,建盞燒制成型所形成的多彩紋路,一樣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因為無論你想要多么精準地控制建盞的客觀因素,其依然會隨著時間、受熱面、溫度和濕度的差異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紋路,這也就是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模一樣的兩個建盞。

 

 

 

也有不少的歷史學者和中國文化習俗學者對建盞進行探究,從道家的角度去看待建盞“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建盞是以最為原始的原材料開始,但是通過外在附加的影響,從而產(chǎn)生包羅萬象的最終成品,這可謂是黑瓷界的“珍珠”。

 

 

無論是宋朝時期的建盞,還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建盞,他們所使用的胎土都有以下三種:紅土,大多分布在水吉后井村;高溫土,大多分布在水吉大梨村;粘土,大多分布在水吉南山。這三種胎土在我國很多地方都非常普遍,甚至其他的陶泥工匠制品都是選擇這樣的陶泥燒制而成。

 

 

但是建盞對于胎土的要求更加高,選擇的范圍更多是建陽和水吉范圍內(nèi)的陶土居多。建盞的陶泥采集之后還需要進行一定比例的配比,配比的比例每一批次都會有差異,而工匠師傅之間的配比也會有些許的差異。

 

 

 

想要燒制出不同的釉面色彩,自然需要釉料的選擇。建盞的釉料到今時今日,依然成為陶瓷界的重大難題,不少的科學家都希望從中找到合理的解釋。

 

 

 

一般來說,建盞的釉料選擇是以草木灰和釉礦(建陽南林)為主。如果你去到當?shù)?,你可以看到這些釉料不過是一種山上的石頭而已。

 

 

 

每一個建盞燒制完成之后都會經(jīng)過眾多的檢測,相對比起陶瓷其他的產(chǎn)品而言,建盞的檢測報告比起其他的瓷器來說,是當之無愧的多。

(版權所有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注明來源!舉報:2801937354@qq.com)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lián)網(wǎng)備案

   視聽節(jié)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lián)網(wǎng)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機構(gòu)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wǎng)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