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盛行,人人都講求國學文化和國學底蘊。其中以中華民族國學文化為基準構建的道德學問,更是深深影響中國新生代。若要論中國國學,其傳統的歷史文化茶文化、禮儀文化、絲綢文化、繪畫文化、書法文化等等,都是其分支的一部分,從載物中映射國學,從軟性傳播中影響思想。而作為近年來日趨火爆的建盞,更是以獨特的人文魅力深深吸引廣大的投資者。深究建盞內里的哲學文化,更可投射出建盞中的道德學問。
從建盞本身的燒制工藝中,講究的是“天然”因素的結合。正如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所說,建盞是一種偉大卻又是一種含蓄的器物。這樣的點評并非一個人的認可,不少國際上對建盞有所研究的人,都有這樣的認同。
與精致的骨瓷、細膩的白瓷、云墨色彩濃重的青瓷,講究的都是人為的塑造。而美學上來看建盞,更多講究的是巧奪天工的美感,同一個窯口、同一種釉,都會有不同的變化和呈現。正如社會中的千姿百態的人,同樣的地方、同樣的家庭、同樣的教育、同樣的經歷,都可能會塑造出不同的人生傳奇。這不得不回歸到我們哲學上的思考,人,為什么會有如此千姿百態的人生故事?如果真的要追溯,估計就得從“中國國學中的命”開始說起。
一盞一世界,講究的是建盞的個性化。不同的紋理和不同的色彩的呈現,展示出不一樣的微觀的世界。人們喜歡建盞,更多是追求它的與眾不同,同一套茶具,杯與杯之間也有個性的差異。每一個微觀的世界,所帶來的美感的觀賞,都是有不一樣的感覺。如果想要靜心地品味,或許才能夠從那絲絲的條紋中發現不同吧?
而建盞在茶學上的建樹,更不僅僅只是帶來獨具風味的美感呈現,其在宋代的茶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建盞釉面呈現出的黑,內在蘊含的千變萬化;胚體整體呈現的渾厚的質量重感,保溫性能也尤其的凸顯。這與當時斗茶的風氣息息相關。
斗茶,是當時社會經濟發達,人們精神追求不斷提高的另一種物質和形式的表現。從各大文豪的詩句中都可以發現,斗茶者講究的是心境,追求一種至高無上的瀟灑肆意的精神追求。這是我們現今流行的一句哲學的話語“回歸初心、回歸自然”。
回歸歷史哲學上來看,“回歸初心”,“人性本善”,關注人本身的美感,在包容和接納自身的不足,學會欣賞每一個人個性化的獨特之處。正如建盞本身所帶有的缺陷美,每一個建盞都是獨一無二,這也是每一個建盞自身都帶著些些許許的遺憾,我們在懂得欣賞美的一面,更需要學會的是包容不好的一面。
人如同建盞,每個人都是千姿百態的個體,即使外表看起來相類似的經歷,微觀世界所呈現出來的個體差別也是有著千種的選擇。學會放下,更需要學會用一種欣賞建盞的眼光來欣賞自己。這才是我們所強調的“現代倫理國學”。
(版權所有,轉載注明來源盞事福建,圖片來源千荷堂夏先生)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