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盞是兩宋時期的著名產物,伴隨著當時聞名的“茗茶”工藝而生,其所發展帶動之下,是舉國數百座的建盞窯口的誕生,精湛的燒制工藝技術,更是讓建盞在茶器歷史上留下濃墨一筆。結合建盞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從中透射出的美學思想和工藝技術水平,為我們了解“中國古代”人文歷史有著深厚的意義。
究竟這一種古樸中透露著大氣,沉穩中帶著奢華的瓷器,有著什么樣的美學意義呢?從其發展的歷史上看,其主要誕生在我國歷史小商品經濟萌芽時期的宋朝,反射出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其次,從其在歷史上留下的濃墨淡彩來看,不少的帝王詩人、文豪給它賦予了無數的贊譽和美言,其中更衣宋徽宗為最。建盞本身就帶著濃厚的東方藝術色彩,無論是從外形的建造上看,還是從民族的審美上去分析,都有著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人文精神和氣節,更反射出中國人的哲學思想。
造型上注重秀麗典雅的審美風范。相對比唐朝的大氣與粗狂,而注重精致和秀雅典范的宋朝,其朝代的審美特色更好地折射在建盞身上。從建盞中最為流行的束口盞就可看出,整體的“V”字形的設計,注重的是整個建盞成型的美感,上重下輕的線條給人感覺就是一種舒展性的視覺沖擊。整體的體量關系對比相對強烈,而且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相互映襯的關系。
從建盞的空間虛實的對比性來看,從口沿處的曲折以及凹槽的凸顯,形成一種虛虛實實的空間構造。從整體的設計來看,外擴的形狀到內緩的收斂,都體現出一種一張一收的微妙處理,更反射出中國自古以來“內斂、中庸”的低調做人姿態。
從釉面來分析,不同的釉面所呈現出的紋樣和顏色都會有所不一。與清三代注重人工精致繪制的瓷器不一樣,建盞更多講究的是燒制過程中外部因素對其所帶來的不可控的創意設計,沿著杯壁緩緩形成的放射性或者斑點性的釉面化學變化,其帶來的組合和紋路都是帶著一絲絲的不可控。這與當時崇尚的“自然、天人”的思想息息相關。
從顏色上看,建盞大多數的顏色都是黑色、棕色等暗沉的色調為主,釉面所散射形成的色彩,搭配著黑色的主色調,就會在視覺上給人一種和諧統一的感覺。
當然,建盞更多用在當時的斗茶環節上,每一分的設計,都不僅僅只是為了審美或者是收藏,其更注重的是實用性能的使用上。無論是手感的把握還是所對比形成的花色釉面,都是為了給斗茶上增添一分的色彩,給人帶來更美的審美視覺。
簡單來說,正如宋朝時期所體現出的宋詞詩句中透射出的隨意與自然的小資情調,建盞更多是迎合這樣的情調而生的產品。今天的你在欣賞建盞的時候,又有沒有感悟到這樣的美感和自由的心態呢?
(文:盞事福建公眾號所有,圖片來源于網絡)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