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邊界的和諧“走廊”

2017-07-04 08:26:36     來源:海峽風     編輯:bj001    

漳州深入開展“平安邊界”創建活動,傾力打造——

閩粵邊界的和諧“走廊”

福建法治報-海峽法治在線7月4日訊  漳州地處閩粵交界處,與廣東的潮州市和梅州市接壤。2013年來,三市通過開展平安建設聯創、社會治安聯控、矛盾糾紛聯調、突出問題聯治、突發事件聯處、重點人員聯管“六聯機制”,并使之成為新常態下兩地交流的創新載體。幾年來,閩粵兩省邊界實現了治安管理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轉變,創建合作由市、縣兩級向市、縣、鄉、村四級聯創轉變,發案率由多向少、向無轉變,為轄區群眾搭起一條和諧“走廊”。

兩地對接 鋪開長效機制

4月16日,來自廣東省的鄭女士將一面繡有“人民衛士為人民 歸還原主破神案”的錦旗送到詔安縣公安局民警手中,對其速破盜竊案,積極為受害者退贓表示感謝。

1月16日,詔安縣官陂鎮轄區接連發生3起摩托車被盜案件。官陂派出所民警立即展開調查,并迅速抓獲兩名廣東籍男子余某福和余某州。隨后,詔安縣公安局民警在進一步核查時發現,作案車輛系被廣東警方立案的被盜竊車輛,車主為鄭女士。隨后,民警在廣東警方配合下聯系了鄭女士,將車退還給她。兩地警方互聯互通的加強,要得益于閩粵兩地“平安邊界”聯創機制。自2016年7月閩粵“平安邊界”建設聯席會在漳州召開以來,兩省三市四縣“六聯”工作開展得愈發密切。

但是,兩省聯創工作顯然不止如此,漳州市也在“六聯”的基礎上,根據邊界實際,著力解決民生問題。漳州市堅持把解決邊界地區群眾反映突出的熱點、難點問題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不斷拓寬投資渠道。據悉,目前漳州已投建邊界鄉村公路,建設完善閩粵邊界綜合批發市場,改造提升邊界鄉鎮中心衛生院,完善供水、供電、通訊、學校等配套設施等一批“民心工程”。

同時,為了讓聯創工作更加持續深入,閩粵兩地除了市級層面會每年舉辦一次聯席會議,邊界土壤相接的兩縣政法委也會牽頭組織有關部門每月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就邊界平安建設問題進行研究,并交流邊界平安共建經驗,制定共建新舉措。

從市到縣日趨常態化的聯創活動,讓一系列長效機制得以落地,也讓閩粵邊界長治久安有了基礎保障。然而,邊界平安并非僅僅看治安,群眾日常的矛盾糾紛化解也是重點工作之一。

鄉鎮協作 實現深度共建

2016年5月初,漳州佳興農牧在建設鄉牛場尾作業區投資建設大型現代化養豬場,在豬場建設初期,相鄰的廣東村民得知該地塊在建大型養豬場,認為養豬場的排污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的生產生活,要求該企業采取措施,確保養豬場的排污不會對他們造成影響。一有事件苗頭立即反饋協商,這是閩粵邊界鄉鎮將聯創共建活動深入開展的做法之一。

得知該情況后,饒平縣新圩鎮的相關干部立即將情況反饋給建設鄉干部。針對此,建設鄉綜治辦、包村干部及農場負責人及時到該養豬場進行實地調查核實,并通過鄉綜治辦及鄉包村領導與該養豬場負責人韓某協商達成一致,韓某同意在豬場排污問題上按照環保相關規定進行整改。目前,該豬場的排污整改已通過環評驗收,一場可能的群體性事件被遏制在萌芽中。

類似這樣的矛盾糾紛在兩省交界的地方經常發生,為有效化解矛盾,將之制止在萌芽狀態,漳州市強化邊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聯合潮州、梅州推動省際邊界矛盾糾紛聯合調處機制建設。目前,已在詔安、平和邊界共建立36個調委會,配備108名調解員,與毗鄰縣鄉通力協作,建立起基層社會矛盾糾紛通報、聯調、聯責、聯防、聯治等工作機制。

同時,兩地邊界鄉鎮黨委、政府主動健全邊界地區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之間維護邊界地區穩定的長效工作機制。從健全基層群防群治隊伍到完善邊界地區糾紛應急處理機制,從加強聯勤聯動機制到健全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地處邊界的鄉鎮根據實際主動簽訂邊界地區綜治協作和治安聯防協議書,為轄區群眾創建一條“和諧”的通道。

聯創合作從市、縣牽頭到鄉鎮一級主動互聯,閩粵兩地平安邊界的創建工作進入深度共建階段,而隨著邊界兩地村民聯系的加強,一個平安的生活環境實現了由上到下的貫通。

村村互聯 貫通“和諧”走廊

從市級層面的協作到村與村的互動,漳州市與潮州市、梅州市跨省聯創是持續、深入的,是上下貫通的。這一切,住在邊界的村民們從日常的一些細節看出了變化。

“以前,在邊界,我們相鄰的村很少來往,還時常有糾紛。”對于村與村的變化,家在玉樓村的沈大爺深有感慨,“如今我們就像一個村了,有問題互相通報,有事情一起解決,大家每年還會組織聯誼交流。”沈大爺的話讓人感受到了閩粵兩地邊界地區實實在在的變化。

“平安邊界”的創建,是為了讓邊界的居民獲得一個更好生活環境,得到更好的發展。而邊界是否平安,邊界村與村之間的關系變化直接反應。也只有村與村實現和諧聯動,邊界的“和諧”走廊才算是貫通。

“老沈,你們派人過來下,這邊出車禍啦。”日前,詔安縣玉樓村支部書記沈武海接到潮劉村支部書記的電話。原來,玉樓村村民沈某駕駛摩托車前往饒平縣,途經潮劉村時,不慎與該村村民發生碰撞。出事之后,沈某二人主動找到潮劉村村委請求幫忙解決。為讓事情處理得更加穩妥,潮劉村村委當即通知玉樓村村委派人前往會同處理。就這樣,一起交通事故得到妥善的化解。

“這要擱以前,估計得打起來。”沈武海談起近幾年的變化,也是感慨萬分,“共建活動多了,大家熟悉了,很多事情也好辦了。”正是頻繁的交流互動,拉近了雙方的距離,玉樓村與潮劉村之間關系的拉近是閩粵兩地關系拉近的一個縮影。

各種共建活動,讓閩粵邊界的村與村之間建立起了密切友好的睦鄰關系。一條“和諧”的走廊在閩粵邊界,從上至下的貫通,為閩粵兩地攜手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報記者 黃杰 洪凌霄)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視聽節目制作許可證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資格證書   互聯網出版機構 閩ICP備160236913號-1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