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農林大學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已納入海上福州建設項目。該平臺集農林大學海洋、生物、水產、食品加工等多學科專家,實現不同學科間資源共享,為全省海洋漁業產業提供新信息、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新工藝、人才培養與培訓等服務。今后所有海洋與漁業類企業只要登錄該平臺網站,就能便捷地獲取專家指導,提升企業科研水平。
據悉,福州的海洋經濟占全市GDP的比重超過20%,全市海洋經濟總產值占全省比重達31%,位居全國前列。該校海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項目負責人、海洋研究中心劉斌教授告訴記者,雖然福州市海洋經濟成效顯著,但福州的海洋漁業科技創新體系尚不健全,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深度不夠,仍以粗加工為主,綜合利用水平不高。目前,大型企業擁有較多專家團隊資源,但中小企業在技術研發方便較為欠缺,成立海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勢在必行。
劉斌教授介紹,農林大學的海洋、生物、水產、食品加工等學科處于全省先進水平,近年來在幫助我市海洋與漁業類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產品研發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例如,食品科學學院研究員陳麗嬌研究員等幫助福建海壹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實現低價值紅肉魚類的高值化利用;幫助連江官塢、天源海帶公司實現海帶深加工自動化。食品科學學院副教授方婷等指導海壹公司將魚糜預煮水進行冷凍濃縮,幫助企業實現節能減排,不但減輕了對環境的壓力,還節省了費用支出。但即便如此,對于企業來說,單個專業領域對他們的幫助還是有限。對此陳麗嬌研究員感慨良多。她說:“之前,農大的專家教授通常是單個面對企業,往往只能解決企業某些領域的技術難題,而企業的技術改良和產品研發則涉及到多學科的知識,平臺建立后,不僅解決企業問題更加高質、高效,各學科的專家之間也多了一個溝通平臺,實現更便捷的跨學科學術交流。”
成立海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有助于整合跨學科的技術專家團隊,更立體、更多元地為企業、政府提供科技支撐。目前,該項目已建立起53人的研發團隊,其中高級職稱30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4人,具有博士學位43人。2017年除了添置先進設備儀器等硬件投入外,還將出臺海洋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各項運行制度。
下一步,該項目還有計劃引進吸收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等國內外企事業單位相關研發人員加盟。“我們正在開發網站平臺,今后,一旦企業遇到難題,就能通過搜索引擎進入平臺,查閱相關專家、資料,并通過后臺服務人員與專家在第一時間對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劉斌教授說。
作者: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 林瑩
|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國際聯網備案
海峽風網 版權 所有©1997-201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復制或建立鏡像 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